lumbar spinal canal stenosis
腰椎管狭窄
否
否
40~50岁之间的男性
否
外伤性骨折脱位、畸形性骨炎
腰骶部痛、下肢麻木无力
颈椎器官狭窄是指各种形式的椎管、神经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及软组织引起的椎管容积改变及硬膜囊本身的狭窄等引起的一系列腰腿痛及一系列神经系统症状出现。称为腰椎管狭窄症。因为椎管的狭小,压迫了位于椎管中的马尾神经产生腰腿痛等症状。如果椎管侧方狭窄则神经根也会受到嵌压,引起轴浆因受压中断;神经体液运转障碍;神经鞘膜相对膨胀;刺激神经末梢;又因血运受阻则组织缺氧;静脉回流受限局部淤滞等,这些构成产生腰腿疼的病因。腰椎管狭窄症是指因原发或继发因素造成椎管结构异常,椎管腔内变窄,出现以间歇性跛行为主要特征的腰腿痛。它是导致腰痛及腰腿痛等常见腰椎病的病因之一,又称腰椎椎管狭窄综合征,多发于40岁以上的中年人。静或休息时常无症状,行走一段距离后出现下肢痛、麻木、无力等症状,需蹲下或坐下休息一段时间后缓解,方能继续行走。
从现代医学的角度来看,腰椎器官狭窄的常见病因有以下几类:
一、发育性腰椎器官狭窄:这种腰椎器官狭窄是由先天性发育异常所致。
二、退变性腰椎器官狭窄:主要是由于脊柱发生退行性病变所引起。
三、脊柱滑脱性腰椎器官狭窄:由于腰椎峡部不连或退变而发生脊椎滑脱时,因上下椎管前后移位,使椎管进一步变窄,同时脊椎滑脱,可促进退行性变,更加重腰椎器官狭窄。
四、外伤性腰椎器官狭窄:脊柱受外伤时,特别是外伤较重引起脊柱骨折或脱位时常引起腰椎器官狭窄。
五、医源性腰椎器官狭窄:除因为手术操作失误外,多由于脊柱融合术后引起棘间韧带和黄韧带肥厚或植骨部椎板增厚,尤其是后路椎板减压后再于局部行植骨融合术,其结果使椎管变窄压迫马尾或神经根,引起腰椎器官狭窄。
六、腰椎部的各种炎症:包括特异性或非特异性炎症,椎管内或管壁上的新生物等均可引起腰椎器官狭窄。各种畸形如老年性驼背、脊柱侧弯、强直性脊柱炎、氟骨症、Paget氏病及椎节松动均可引起腰椎器官狭窄。
从中医学角度来看,先天肾气不足、肾气虚衰,以及劳役伤肾为发病的内在因素。若反复遭受外伤,慢性劳损,以及风寒湿邪的侵袭为其发病的外在因素。其病理机制是肾虚不固,风寒湿邪阻络,气滞血瘀,营卫不得宣通,以致腰腿麻痹疼痛。
一、下腰痛
特点是前屈腰部时不受任何影响,而后伸时疼痛加重,这是因为腰椎过伸时椎间隙前部增宽,后部变窄,使椎间盘及纤维环向椎管腔内突出,同时黄韧带也随着松弛增厚,形成褶皱,使椎间孔变窄小,阻致椎管容积进一步减小变窄,压迫或刺激神经根与马尾神经而出现疼痛。
二、腰腿痛
发育性腰椎器官狭窄病人多数有腰痛及腹股沟和股部的疼痛,而继发性腰椎器官狭窄者几乎皆有反复发作的下睡疼痛,并且往往伴有单恻或双侧的大腿外侧、后侧度蛀部的放射性疼痛、感觉异常。常在行走或站立时症状加重,下蹲或平卧时症状减轻或消失。
三、神经体征
腰椎器官狭窄因椎管腔的减小是缓慢发生的,神经组织可逐新适应其狭窄的改变,所以多数病人仅有轻微的体征。如令病人疾步快走后可见有趾屈肌无力,踝反射减低或消失,下肢小腿外侧和足部的根性分布痛觉减低,直腿抬高试验少数为阳性。发育性腰椎器官狭窄者多数腰椎前凸消失,少数有侧弯,脊柱活动除后伸受限外多无其他异常。
四、间歇性跛行
间歇性跛行是腰椎器官狭窄的另一主要症状,多见于中央型腰椎器官狭窄或重症病人。有人观察过105例腰椎器官狭窄中就有98例出现间歇性跛行,以多椎段的腰椎器官狭窄多见。
并呈进行性发展。具体表现为病人步行约一二百米后,或站立约数分钟或十多分钟即感到一侧或两侧小腿和足部出现疼痛、麻木、酸胀和无力,以致不能继续行走,必须蹲下或弯腰体息片刻后方可再走。但走不久又出现疼痛,这种走走停停的现象即是间歇性跛行.对本病的诊断具有重要意义。
五、大小便障碍
少数病例可伴有大小便障碍。
一、X光片
这是最常用的骨科辅助检查。在X光线片上,医生还能够判断是否存在腰椎的不稳,是否有腰椎滑脱的情况发生,并且可以判断是否存在骨质增生(俗称:骨刺)的情况。另外,X光片还能立刻提示一些其他的腰椎疾患,如腰椎结核、肿 瘤,脊柱畸形等情况,如果不拍X光片,这些疾病的症状便很容易和退变性疾病相混淆,从而延误了治疗时机。在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手术治疗中,X光片同样也是手 术的重要参考和随访资料。
二、CT
在腰椎器官狭窄时CT检查的必要性就更大了。在CT图像上我们可以很容易的通过测量腰椎管的前后径和左右经评估椎管的容积,并测量侧隐窝和椎间孔的大小,从而为腰椎器官狭窄分型,制定不同的治疗方案。
三、MRI
MRI 当前作为筛选下腰痛或坐骨神经痛患者的检查方法,对腰椎和胸椎的检查,MRI已经取代CT脊髓造影,因为它是非侵入性的,而且花费较少。MRI能够很好的评估椎间盘、神经根、后纵韧带及椎间孔的情况。除此之外,通过MRI还可以得到极其清晰的脊髓形状,提示脊髓的受压变形情况。在许多情况下,CT常规扫描的腰椎节段是腰3-4,腰4-5,腰5-骶1,而其余的腰椎节段由于发病率相对较低,并不纳入常规,往往导致高位腰椎退变性疾病的漏诊,由于MRI较易获得脊柱的整体图像,对于病变节段不明确的腰腿痛患者,医生往往首先让其进行MRI检查,在确定病变部位之后再加做CT检查,便于降低漏诊率。主要的缺点是带有心脏起搏器者、做过动脉瘤手术后有动脉夹者和体内有各种金属植入物的患者检查时要谨慎,此外由于MRI检查时间较长,幽闭恐惧症的患者应事先有所药物准备。
四、肌电图
在腰椎器官狭窄病例中,肌电图主要通过检查双下肢肌肉的兴奋性来反应相应神经根的状态。并根据异常电活动的分布范围来判断神经根受压的节段。但与CT和MRI相比并不是首选的检查手段,可用于辅助诊断和判断神经根的受压情况,同时也可以用来作为判断治疗后神经根恢复情况的指标之一。
保守治疗
大多数的腰椎器官狭窄症病人经过保守治疗,症状可以得到明显缓解,保守治疗方式主要包括:
一、一般取屈髋、屈膝位侧卧,休息3~5周症状可缓解或消失。对于老年人长期卧床易引起肌肉萎缩、深静脉血栓及肺炎等并发症,建议不宜超过2~3周。
二、药物治疗:给予适量的非类固醇类抗炎药物(NSAIDS)。
三、功能锻炼:腰椎屈曲可使腰椎器官容量和有效横截面积增大,减轻对马尾神经的挤压。腹肌肌力的增强也可拮抗神经组织所受到的腰椎器官机械性压力。
四、支具应用:腰围(或腰椎保护性支架)可减轻脊柱运动时关节突及椎间盘对马尾神经根动态的牵拉及压迫。但不宜长期应用,容易造成肌肉萎缩。
五、硬膜外间隙注入类固醇药物可起到局部消炎作用,不是理想方法。部分病人暂时缓解疼痛,曾见骶管内注射后病情加重及瘫痪。多次注射引起神经粘连,增加手术难度。
六、其他牵引、局部封闭、针灸、推拿等。
手术治疗
如果保守治疗3个月无效,自觉症状明显且持续性加重,影响正常生活和工作,或出现明显的神经根痛和明确的神经功能损害,尤其是严重的马尾神经损害,以及进行性加重的腰椎滑脱、侧弯伴随相应的临床症状出现,则需要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方法是减压术,或同时行减压、融合术,有时加固定的稳定手术。复杂的腰椎器官狭窄症:系除有腰椎器官狭窄症状之外,尚伴有腰椎退变性侧弯、伴有椎间不稳定、退变性滑脱、椎间孔狭窄等,比较复杂,需要综合对症处理。
腰椎器官狭窄一般分先天性和后天性。按部位分为颈椎管狭窄、腰椎器官狭窄、胸椎管狭窄;按解剖部位分可分为中央型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孔狭窄。由于脊髓脊柱生理结构的复杂,椎管狭窄手术后可能有一些手术并发症,正确认识预防措施对病情很重要。
一、坚持腰的保健运动,经常进行腰椎各方向的活动,使腰椎始终保持生理应力状态,加强腰肌及腹肌练习,腰肌和腹肌的力量强,可增加腰椎的稳定性,对腰的保护能力加强,防止腰椎发生退行性改变。
二、平时要多注意合理的劳动姿势与良好的生活习惯。搬抬重物时,髋膝弯曲下蹲,腰背伸直,重物紧压身体后,方能用力起立和迈步。当在背或扛重物时,胸稍前弯,髋膝稍屈,迈步稳,步子不宜大。睡觉时时,头颈部要自然中立位,双髋双膝稍屈,并避免机体受风着凉受潮。
三、睡床要软硬适中,避免睡床过硬或过软,使腰肌得到充分休息;避免腰部受到风、寒侵袭,避免腰部长时间处于一种姿势,肌力不平衡,造成腰的劳损。
四、坐立、或伏案工作不要太久,应该避免因长期保持一种姿势所带来的软组织疲劳,剧烈运动前,注意准备活动及保护。
五、对于使用腰部劳动强度大的职业,要配戴有保护作用的宽腰带。预防腰椎器官狭窄首先要有良好的生活习惯,比如不宜坐位或低头过久等等。要从日常的生活习惯开始,养成良好的姿势来预防腰椎器官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