否
暂无
否
否
可发生任何年龄
否
先天发生的血管异常
腹痛、肠梗阻
肠血管瘤是常见的血管性病变,一般认为是一种错构瘤,大多数在出生时即已存在,表现为胃、小肠或结肠的单发性或多发性病灶。小肠血管瘤少见,约占小肠良性肿瘤的10%~15%。国内2881例小肠良性肿瘤中血管瘤390例(13.5%)次于腺瘤及平滑肌瘤居第三位;国外 2977例中血管瘤262例(8.8%),较脂肪瘤少而居第四位,国内外统计结果一致。小肠血管可发生于任何年龄,生后即可出现,女性较男性多见。
一、肠血管瘤病因:
肠血管瘤可由多种因素造成,多为肠叠套引起的肠梗阻所造成。
小肠血管瘤的90%以发生于空回肠,其中以空肠最多,约为48.2%,其次为回肠(41.6%),十二指肠血管瘤仅8%~10%。
二、肠血管瘤发病机制:
肠血管瘤多数为很小的息肉状肿物,突出或悬垂于肠腔内,亦可环绕肠管生长,呈红色或紫红色、柔软可压缩的肿物。多为单发,亦可为多发,呈局限性或弥漫性分布。肿瘤大小不一,可以小至1cm以内,大至侵犯一段肠袢超过30cm长度真性的血管瘤常是孤立界限清楚无包膜、由血管组成的肿块主要是毛细血管及薄壁的静脉,动脉亦可见。
肠血管瘤可以同时伴发其他脏器的血管瘤,例如食管、胃、小肠、口腔或咽喉部的血管瘤或皮肤乳头状瘤。组织病理学检查的典型表现为扩张增生的血管团。许多病变,尤其是比较大的病变内可见广泛分布的新鲜或陈旧的血栓,伴有黏膜下纤维化,并可在长期血栓的部位见到钙化。
肠血管瘤多为是先天发生的血管异常,故多数病人出生时即有或在出生后一年内出现。血管瘤一般随着身体的发育而长大成年后肿瘤即停止发展,而且经常看到有自然消退的现象鶒。肠血管瘤多无临床特殊症状,只在作腹部手术或尸检时发现约1/3患者可表现为并发症的症状。对一组143例有症状的小肠血管瘤进行分析。
1. 消化道出血
消化道出血是肠血管瘤的主要表现,也是病人就诊的主要原因之一,约1/3~1/2肠血管瘤患者可有消化道出血。肠血管瘤表面的黏膜常可形成溃疡而致慢性出血,出血量多较小可呈现间歇性黑便、柏油样便或仅有大便潜血试验阳性,近端空肠血管瘤破溃偶可引起呕血。长期间断性的小肠出血可导致严重的失血性贫血。有的病人长期按缺铁性贫血治疗可获得暂时性缓解,一段时间以后,症状重新出现,如此反复。
2.腹痛
较常见,部分病人以腹痛为**症状多为中腹部隐痛、钝痛,无明显规律性,早期多是由于肠管功能失调、蠕动紊乱所致。有时服一般药物可暂时缓解,常使病人延误去作进一步检查。肿瘤导致肠梗阻时,可出现阵发性腹痛。
3.肠梗阻、肠套叠
小肠血管瘤并发肠梗阻肠套叠较少见。肠梗阻多是由肠套叠所致常可自行缓解,呈间歇性,发作时腹部可触及套叠包块;少数病例需急诊手术以解除梗阻。此外,肿瘤引起肠痉挛、肠管环形狭窄或肠扭转也可导致肠梗阻。
4.食欲减退乏力、消瘦
部分病人因长期慢性失血、梗阻、腹痛而食欲减退体重下降。
5.体检
肠血管瘤早期无明显体征,仅可有腹部深压不适或疼痛,部分病例可始终无阳性体征;晚期可有长期慢性失血所致的贫血貌面色苍白、消瘦,慢性梗阻可见肠型及蠕动波,腹部有轻度压痛,少数病例可触及腹部肿物。
对于有症状的肠血管瘤病例可行手术治疗,手术切除为主要治疗方法,大多数手术的目的是止血。
1.确定出血部位 由于肿瘤质软小的肿瘤术中难以用手触及,定位困难,可采用肠管透照并结合触摸,在肠管充气后更易显示病灶。术中内镜检查,可提高病灶发现率。但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此操作对肠管干扰过大,术后肠蠕动恢复缓慢,易引起肠管粘连。术前行肠系膜动脉造影,定位后留置导管或开腹后自可疑肠段的肠系膜动脉注入亚甲蓝(美蓝),病变肠段染色消退延迟鶒。亦可术中注入标记99mTc的红细胞,将肠管分段钳夹,分别测定各段肠管的放射活性,确定出血部位。除非术前血管造影已有定位,术中往往不易找出出血病灶。而紫蓝色肠袢鶒的起始部鶒,多是出血部位。
2.手术切除范围 手术切除有病变的肠段,切除范围与良性小肠局部切除范围相同。应注意详细探查病灶,以免遗漏。如无其他隐性出血部位,一般即可治愈。多发性血管瘤术后仍有再次消化道出血的潜在危险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