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肠毛滴虫病

  • 英文名:

    trichomoniasis intestinalis

  • 其他名称:

    肠滴虫、肠滴虫病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粪-口传播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医保:

  • 病因:

    食入被滋养体污染的食物

  • 症状:

    恶心、呕吐、腹痛

沃琤 副主任医师
擅长:从医二十多年,擅长各类型肝...
35.00元/咨询
1
疾病简介

  人毛滴虫是寄生于肠道的鞭毛虫,多见于盲肠与结肠,可引起腹泻等临床症状,故又称为肠毛滴虫病。肠毛滴虫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为多。起病可缓可急,病程由数小时以至20余年不等。腹泻为主要症状,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脓血便少见。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

2
发病原因

  肠毛滴虫病与阴道毛滴虫形态相似,但波动膜和基染色杆较长,直至虫体后端,后鞭毛在波动膜左侧并行,在虫体后端伸出体外。伪足形成较少见,在不适宜环境中可形成假包囊。虫体通过吞饮、吞噬等获取营养。人因食入被滋养体污染的食物或饮水而感染,也可由苍蝇等传播。

3
发病机制

  人毛滴虫可引起肠黏膜充血、水肿与炎症反应,黏膜上皮细胞坏死脱落,淋巴滤泡小脓肿形成。当宿主抵抗力下降时,在肠道共生细菌存在下,虫体大量繁殖,黏膜损害明显加重,腹泻次数增多。毛滴虫的活跃运动造成强烈的机械刺激,引起腺体分泌亢进。虫体具有较多的溶酶体,内含丰富的酸性磷酸酶等水解酶。大量虫体释放的溶酶体酶可使肠黏膜上皮细胞变性、坏死,出现腹泻。

4
临床表现

  肠毛滴虫病全年散发,以夏秋季为多。起病可缓可急,病程由数小时以至20余年不等。腹泻为主要症状,稀糊便,可有黏液,但脓血便少见。每天数次至十余次。伴恶心、呕吐、腹痛、腹胀、食欲减退等。约1/5患者有中至低度发热,高热罕见。少数患者表现为腹泻、便秘交替。人毛滴虫寄生在胆道时可引起右上腹阵发性疼痛,恶心呕吐、发热及白细胞计数增高等。

5
诊断方法

  根据肠毛滴虫病临床表现,粪便和胆汁中查找虫体是明确诊断的依据。肠毛滴虫病应与引起腹泻的其他疾病相鉴别,胆道寄生时则应与细菌性胆道感染相区别。

6
治疗方法

  病原治疗药物首选甲硝唑,儿童分3次或4次口服,5~7天为一个疗程,即期疗效达100%,近期疗效也达95%。此外,还可用替硝唑,或用奥硝唑顿服。新药塞克硝唑,1次顿服亦有良好疗效。此外还可用替硝唑(tinidazole)2g,1次顿服,或50mg/kg体重,1次顿服。或用奥硝唑(ornidazole)2g,1次顿服。新药塞克硝唑(secnidazole)2g,1次顿服亦有良好疗效。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