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垂体腺瘤

  • 英文名:

    pituitary adenoma

  • 其他名称:

    脑垂体腺瘤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

    30到60岁妇女

  • 医保:

  • 病因:

    病因不清

  • 症状:

    垂体功能不足

高亦深 主治医师
擅长:脑挫裂伤,脑出血,脑梗死,...
29.00元/咨询
1
简介

  脑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脑垂体瘤(Pituitary adenoma)系良性腺瘤,是鞍区最常见的肿瘤,约10万人口中即有l例,近年来有 增多趋势,特别是育龄妇女。北京市神经外科研究所报告脑垂体瘤占颅内肿瘤的12.2%。

2
诊断

  脑垂体瘤的诊断主要根据患者的临床表现、视力视野障碍及其他神经系统所见,以及内分泌学检查和放射学检查等,典型的垂体瘤诊断不难。但在早期的垂体瘤,症状 不太明显时,诊断并不容易,甚至不能发现。

3
概述

  垂体瘤是发生在垂体上的肿瘤,通常又称为垂体腺瘤,是常见的神经内分泌肿瘤之一,约占中枢神经系统肿瘤的10-15%。绝大多数的垂体腺瘤都是良性肿瘤。

  垂体腺瘤(pituitary adenoma) 来源于垂体前叶上皮细胞的良性肿瘤,是鞍内最常见的肿瘤,占颅内肿瘤的10%~20%,多在30岁~60岁之间,女性较多见。垂体腺瘤中功能性腺瘤约占65%。垂体腺瘤的主要临床表现为:①分泌某种过多的激素,表现相应的功能亢进;②肿瘤浸润、破坏、压迫垂体,使其激素分泌障碍,表现为功能低下;③肿瘤压迫视神经表现为视野损失、视力下降或失明等。

4
临床表现

  脑垂体为重要的内分泌器官,内含数种内分泌细胞,分泌多种内分泌 素,如果某一内分泌细胞生长腺瘤,则可发生特殊的临床表现。其详细情况分别叙述如下:

  不同种类垂体腺瘤的内分泌表现

  (1) 生长激素细胞腺瘤:早期瘤仅数毫米大小,主要表现为分泌生长激素过多。未成年病 人可发生生 长过速,甚至发育成巨人。成人以后为肢端肥大的表现。如面容改变,额头变大, 下颌突出、鼻大唇厚、手指变粗、穿鞋戴帽觉紧,数次更换较大的型号,甚至必须特地制作,有的 病人并有饭量增多,毛发皮肤粗糙,色素沉着,手指麻木等。重者感全身乏力,头痛关节痛,性 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甚至并发糖尿病。

  (2) 催乳素细胞腺瘤:主要表现为闭经、溢乳、不育,重者腋毛脱落、皮肤苍白细腻、皮下脂 肪增多,还有乏力、易倦、嗜睡、头痛、性功能减退等。男性则表现为性欲减退、阳痿、乳腺增生、 胡须稀少、重者生殖器官萎缩、精子数目减少、不育等,男性女性变者不多。

  (3) 促肾上腺皮质激素细胞腺瘤:临床表现为身体向心性肥胖、满月脸、水牛背、多血质、 腹部大腿部皮肤有紫纹、毳毛增多等。重者闭经、性欲减退、全身乏力,甚至卧床不起。有的病 人并有高血压、糖尿病等。

  (4) 甲状腺刺激素细胞瘤:少见,由于垂体甲状腺刺激素分泌过盛,引起甲亢症状,在垂体 瘤摘除后甲亢症状即消失。另有甲状腺机能低下反馈引起垂体腺发生局灶增生,渐渐发展成 垂体腺瘤,长大后也可引起蝶鞍扩大、附近组织受压迫的症状。

  (5) 滤泡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临床有性功能减退、闭经、不育、精子 数目减少

  (6) 黑色素刺激素细胞腺瘤:非常少见,只有个别报告病人皮肤黑色沉着,不伴皮质醇增 多。

  (7) 内分泌功能不活跃腺瘤:早期病人无特殊感觉肿瘤长大,可压迫垂体致垂体功能不足 的临床表现。

  (8) 恶性垂体瘤:病史短,病情进展快,不只是肿瘤长大压迫垂体组织,并且向四周侵犯, 致鞍底骨质破坏或浸入海绵窦,引起动眼神经麻痹或外展神经麻痹。有时肿瘤穿破鞍底长至 蝶窦内,短时期内神经症状暂不明显。

5
疾病检查

  检查

  内分泌学检查:应用内分泌放射免疫超微量法直接测定脑垂体的生长激素、催乳素、促肾上腺皮质激 素、甲状腺刺激素、黑色素刺激素、滤泡刺激素、黄体生成激素等,对垂体腺瘤的早期诊断有很大帮助。

  放射学检查

  (1)蝶鞍像:为基本检查之一。在垂体瘤很小时蝶鞍可以没有变化,由于肿瘤日渐长大,可致蝶鞍扩大、骨质破坏,鞍背侵蚀等。

  (2)CT扫描:采用静脉注射造影剂增强后,可显示出5mm大小的垂体腺瘤。更小的肿瘤显示仍有困难。

  影像学检查

  头颅x线片、ct扫描或mri检查有助于垂体腺瘤的诊断。蝶鞍断层照片常显示蝶鞍扩大,鞍底骨质变薄或破坏。利用增强的冠状、矢状及轴位ct扫描可显示肿瘤大小及向蝶鞍上、下与鞍旁伸展的情况,并了解蝶窦气化程度。mri可更清晰地显示肿瘤形态及其与周围结构的关系,尤其对垂体微腺瘤的诊断更有价值。根据影像学检查所见,参照hardy的垂体腺瘤分级标准,垂体腺瘤又可分为五级:

  1级:肿瘤直径在10mm以内,于鞍内生长;

  2级:肿瘤向鞍上伸展达10mm,充填了鞍上池;3级:肿瘤向鞍上扩展10mm~20mm,使第三脑室上抬;

  4级:肿瘤向鞍上扩展20mm~30mm,充填了第三脑室前部;

  5级:肿瘤向鞍上扩展>30mm,达侧脑室门氏孔,常合并梗阻性脑积水。

  此种分级的1级为微腺瘤,2、3级为大腺瘤,4、5级为巨大腺瘤。

6
治疗原则

  1.手术治疗:首选,有垂体卒中者应紧急手术。

  2.立体定向放射外科:无颅内压增高征、肿瘤直径〈3cm者 可考虑γ-刀或X-刀治疗。

  3.放射治疗:肿瘤未能全切或不能耐受手术者。

  4.药物治疗:垂体功能减退者可予药物替代治疗,分泌性功能腺瘤选用抑制垂体激素分泌过多的药物。5.预防感染、对症治疗,有并发症者针对并发症处理。

  用药原则

  1.无分泌功能性腺瘤可予泼尼松、可的松、甲状腺素片、甲基睾丸素、垂体后叶素等替代治疗改善垂体功能减退,按病情需要选用。

  2.肿瘤的药物治疗溴隐亭适用于PRL腺瘤及GH腺瘤,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氨基导眠能适于ACTH腺瘤。停药后均易复发,常作为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药物。

  3.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4.注意电解质及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

  5.术后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联合用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细胞康复。

  6.对症治疗,有并发症者针对并发症选药处理。

  手术治疗

  1、脑垂体腺瘤经鼻孔蝶窦显微手术治疗

  手术在全麻下施行,患者取卧位,头后仰30°,气管的麻醉插管固定于左侧口角。术中使用冷光源深部照明和高速微型磨钻,开放蝶窦及鞍底骨质。进入蝶鞍后,在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并摘除肿瘤。垂体微腺瘤组织多呈白色或紫红色,易于剥离与切除。对于大腺瘤或巨大腺瘤,在切除鞍内瘤组织后,为使突入鞍上的瘤块获得彻底切除,于患者腰蛛网膜下腔预先置入的导管内缓慢注射生理盐水,用增加颅内压力的方法将鞍上瘤块挤压入术野内,有利于手术摘除。注射生理盐水的量依监测的颅内压力值而定,一般为20ml~60ml,少数为80ml。若icp>5.33kpa,则应特别慎重,注射量过多或过快可能会产生急性颅内压增高而引起严重并发症。肿瘤切除后严密止血,瘤腔内用小片明胶海绵堵塞。并取小块肌肉及骨片行鞍底修补,局部就用医用胶粘合加固,防止csf漏或垂体脱位,鼻腔用碘仿或油沙条堵塞。

  2、垂体瘤的手术治疗

  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伽马刀。药物主要是溴隐停,疗效还不是很肯定,且价钱也较贵,一片药要几块钱。只要刀开得好,绝大多数垂体瘤是能够治愈的。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所以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当然,每个垂体瘤病人的风险也各有差异。一般长得越大,难度越大。所以,要开刀还是要找大医院,找专家。

7
用药原则

  1.无分泌功能性腺瘤可予泼尼松、可的松、甲状腺素片、甲基睾丸素、垂体后叶素等替代治疗改善垂体功能减退,按病情需要选用。

  2.肿瘤的药物治疗溴隐亭适用于PRL腺瘤及GH腺瘤,赛庚啶适用于ACTH腺瘤、GH腺瘤,氨基导眠能适于ACTH腺瘤。停药后均易复发,常作为手术或放疗后的辅助药物。

  3.纠正脑水肿、降低颅内压以甘露醇、速尿、地塞米松为主药,甚至可使用人血白蛋白。

  4.注意电解质及体液平衡,术中补充失血。

  5.术后酌情使用抗生素预防感染,可联合用药;使用神经营养药物促进脑细胞康复。

  6.对症治疗,有并发症者针对并发症选药处理。

8
治疗措施

  1.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开颅手术和经蝶窦手术治疗。

  2.放射治疗:对垂体腺瘤有一定效果,可以控制肿瘤发展,有时使肿瘤缩小,致使视力视 野有所改 进,但是不能根本治愈。

  3. 药物治疗:溴隐亭为半合成的麦角胺生物碱,能刺激垂体细胞的多巴胺受体降低血中 催乳素的作用。服用溴隐亭后可使催乳素腺瘤缩小,可恢复月经和排卵受孕,也可抑制病理性 溢乳,但溴隐亭不能根本治愈催乳素腺瘤,停药后可继续增大,症状又复出现。此外溴隐亭对生长激素细胞腺瘤也可减轻症状,但药量大,疗效差。

9
病理变化

  肉眼观:垂体腺瘤生长缓慢,大小不一,直径可由数毫米 达10cm,直经小于1cm者为小腺瘤,大于1cm者为大腺瘤;功能性腺瘤一般较小,无功能性的一般较大;肿瘤一般境界清楚,约30%的腺瘤无包膜(当肿瘤侵入周围脑组织时,称之为侵袭性垂体腺瘤),肿瘤质软、色灰白、粉红或黄褐;可有灶性出血、坏死、囊性变、纤维化和钙化。

  光镜下:肿瘤失去了正常组织结构特点, 瘤细胞似正常的垂体前叶细胞,核圆或卵圆形,有小的核仁,多数腺瘤由单一细胞构成,少数可由几种瘤细胞构成,瘤细胞排列成片块、条索、巢状、腺样或乳头状,有的瘤细胞可有异型性或核分裂,瘤细胞巢之间为血管丰富的纤细间质。

10
体征

  1)激素分泌增多引起的临床表现。

  2)垂体瘤压迫周围细胞组织引起的相应激素分泌减少的临床表现:如肾上腺皮质功能低减可以表现为食欲下降、乏力、消瘦、低血压、低血糖、容易感冒等;甲状腺功能低减可以表现为怕冷、食欲下降、皮肤粗糙、脱发、便秘等,在儿童可以表现为痴呆、生长迟缓等;性腺功能低减可以表现为男性女性不育、性欲下降、女性月经紊乱甚至闭经、男性阳痿等临床表现;生长激素分泌减少临床表现,在儿童可以表现为身材矮小,在成人可以表现为身体脂肪集中在腹部、肌肉松弛萎缩、衰老、自我认知程度下降、骨质疏松、抵抗力下降、性功能低减等。

  3)周围结构受压症状:肿瘤向鞍上生长压迫视交叉,会表现为视力下降、视野缺损等,临床上患者通常会主诉经常被撞伤等;若是肿瘤侵犯了垂体周围的神经血管丛海绵窦,会出现神经受压症状如上眼睑下垂、瞳孔变大等临床表现。

  4)垂体卒中:肿瘤在生长过程中由于血管供应差或肿瘤血管的异常生长,在一定的诱因下,会出现肿瘤出血,瘤体组织的坏死。若是肿瘤完全出血坏死,肿瘤包膜破裂,会有剧烈的头痛、恶心呕吐甚至失明、昏迷,需要外科急诊手术处理。多数垂体瘤的卒中表现为不完全或部分垂体卒中,可以是轻度的头痛、恶心呕吐伴全身不适,不需要特殊处理,患者的症状会在几周内自行缓解,某些激素分泌型肿瘤的临床症状减轻。

11
手术治疗

  目前对垂体瘤的治疗还是以手术为主,辅以药物治疗、放射治疗、伽马刀。药物主要是溴隐停,疗效还不是很肯定,且价钱也较贵,一片药要几块钱。只要刀开得好,绝大多数垂体瘤是能够治愈的。垂体瘤的位置在鞍区,周围有视神经、颈内动脉、下丘脑等重要神经结构,所以手术还是有一定风险的。当然,每个垂体瘤病人的风险也各有差异。一般长得越大,难度越大。所以,要开刀还是要找大医院,找专家。 目前手术方法有经蝶窦,开颅和伽马刀。

  瘤体直径大于3厘米与视神经粘连或视力受损的肿瘤可先行手术治疗,手术必须达到视神经充分减压,术后再行伽玛刀治疗,但是术后仍旧有可能复发,因此要细心调理并进行复查。

  垂体瘤术术后发症

  垂体瘤手术或多或少总要影响到垂体后叶,这就容易引起手术后垂体后叶素分泌不足,而垂体后叶素的功能之一是控制尿量,所以就可导致尿量增多乃至尿崩。尿崩并不可怕,多喝点水,用点垂体后叶素、弥柠之类的药物,绝大多数病人可以治愈。至于其它并发征,有下丘脑反应、视神经受损、脑脊液漏等,手术之前医生会向病人家属解释的。

  垂体瘤的是否会复发

  首先说明:垂体瘤是良性肿瘤,但也有一定的复发率,大约百分之十几左右。主要还是和肿瘤本身特性有关。一般的垂体瘤,只要手术切得干净,复发率很小;但是一些侵袭性垂体瘤,非常容易复发。至于哪些是侵袭性垂体瘤,根据磁共振和病理报告可以帮助医生鉴别。我们一般让病人手术后三天、一个月、三个月、半年、一年都复查片子,观察手术区域的动态变化,评价手术疗效。

  垂体瘤手术后要做放疗?

  以前的观点是手术后都做放疗,结果很多病人垂体功能低下,生活质量差。现在我们认为:一般垂体瘤,只要手术切得干净,都不需要作放疗,只有一些侵袭性垂体瘤,术后有残留或复发,要放疗或者伽马刀治疗。

12
终身随诊

  所有罹患垂体瘤治疗的患者,都应该终身随诊。术前术后定期(每3-6个月)复查垂体前叶功能,必要时复查鞍区MRI,监控肿瘤的复发及生长情况。

  随着年龄的不同,垂体前叶激素分泌的水平各不相同,所以术后一年,应该根据患者的具体情况,每年做垂体激素的测定,根据情况替代已经低减的垂体激素。尤其是在有肾上腺皮质激素低减的患者,在应激的情况下(发热、劳累、疾病等) 应该将强的松的剂量(通常替代治疗的剂量为2.5-7.5mg/d)增加至替代治疗剂量的3-5倍,以防发生垂体危象。其他激素的替代剂量一般是甲状腺激素(L- T4)50-150ug/天,并且要在肾上腺皮质功能正常的情况下开始替代治疗较为安全。至于性激素的替代治疗,在泌乳素瘤的患者,由于肿瘤为性激素依赖性,在药物控制泌乳素水平的同时,并不主张性激素的替代治疗。在其他原因导致的垂体功能低减的患者,补充男性激素时,应该监测血液中前列腺抗原(PSA)的水平,使之维持在较低的水平较为安全。垂体肿瘤手术或放疗后导致的生长激素缺乏,在儿童可以表现为生长迟缓,在成人GH缺乏也会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见垂体瘤的临床表现)。儿童患者在确认肿瘤没有复发的情况下,可以用GH促生长治疗。在成人GH缺乏的患者,若是经济条件允许,没有已经存在的肿瘤或明确的其他肿瘤的家族史,也可以用GH替代治疗。国外已经有成人GH替代治疗10余年的临床经验,国内在成人GH缺乏治疗方面才开始起步。随着GH 制剂价格的下降,更多的成人GH缺乏的患者将会从中受益。

  综上所述,垂体瘤是可以通过手术、药物和放疗等多种方法治疗,可以有效控制的一组神经内分泌的良性肿瘤性疾病,鉴于其生长部位的特殊性,在对患者进行诊断和治疗的同时,应该针对患者垂体瘤性质的不同特点,在多科室(内分泌科、神经外科、放疗科、眼科、放射影像科等)密切配合下,根据患者的不同需求,制定出个性化的治疗方案。最终使患者的肿瘤得以切除,在终身随诊中,避免肿瘤的复发,尽量保全患者的垂体功能,使升高的分泌激素降至正常范围,使降低的垂体激素替代至与年龄相匹配的正常范围,提高患者的生存质量,延长患者的寿命。

13
资料来源

  垂体瘤是一组从垂体前叶和后叶颅咽管上皮残余细胞发生的肿瘤,垂体瘤约占颅内肿瘤的10%,无症状的小瘤在解剖时发现者更多。此组肿瘤以前游腺瘤占大多数,来自后叶者少见。多种颅内转移癌可累及垂体,须与原发性垂体瘤鉴别。

14
易患群体

  垂体腺瘤占所有原发脑肿瘤的10-15%。流行病学上的评估显示没10万人中的年发病率8.2-14.7%,占原发颅内肿瘤的第三位,但是这些数据低估了垂体腺瘤的发病率,对一般人群无选择性的尸检研究显示:垂体微腺瘤的发病率约20-25%,并被常规的MRI扫描中,10%或更多的垂体具有轻微信号改变,提示有临床隐性的微腺瘤。因此可以得出,垂体腺瘤出现临床症状并需要干预的只占其中很少的一部分。发病率最高的年龄段是在 30-60岁,一般的规律是,有功能性垂体腺瘤在年青成人中更常见;而无功能性垂体腺瘤随着年龄的增长变得更突出。垂体腺瘤在小儿中不常见,仅占原发小儿脑肿瘤的2%。

15
松果体瘤

  病因

  发病原因

  松果体的畸胎瘤的绒毛组织和生殖细胞瘤,都可以分泌HCG分泌的激素,足够引起性早熟,这样的肿瘤具有绒毛膜癌的组织学和功能特征。

  松果体瘤导致性早熟,可能由于肿瘤压迫或破坏影响下丘脑的调节功能或HCG的分泌。神经内分泌解剖结果认为,由于脑的其他肿瘤扩大延伸到松果体引起性早熟。

  引起性早熟的另一可能原因,是由于松果体产生一种抑制垂体分泌促性腺激素的物质,如松果体被破坏抑制作用消失产生性早熟,也可能肿瘤超越松果体区域,引起第三脑室积水或损害下丘脑从而引起性早熟。

  发病机制

  松果体与性功能和性发育有关,松果体可抑制促性腺激素分泌,破坏动物的松果体,可发生性早熟,褪黑素可使正常人血浆LH水平降低和抑制GH的分泌,黑暗可刺激褪黑素激素分泌,推测是催人瞌睡的物质。

  松果体的节律性活动可概括为3种:

  ①近日节律:指MLT合成分泌呈24h周期性变化,影响松果体MLT近日节律的主要生理因素,是光照的刺激受夜间暗光刺激信号使MLT高峰值在夜晚。

  ②月节律:女性血中MLT波动与月经周期同步,月经来潮时MLT升高至排卵前5倍左右,排卵前LH达高峰MLT水平则降到最低,MLT下降对排卵可能起“允许”作用。

  ③年度节律:生殖年度的特点是生殖力的高潮与垂体性腺系统静止交替出现,这一交替现象,可能由于日照期长短通过松果体影响生殖系统而实现的。

  临床表现

  松果体瘤有哪些表现及如何诊断?

  (一).病史症状:

  好发于儿童1/3患者有性早熟;肿瘤压迫症状可有头痛呕吐;侵犯下丘脑 出现尿崩症或其他下丘脑的神经精神症状神经系统,症状主要为两眼上视不能、动眼神经麻痹,使眼球运动障碍,、共济失调瞳孔反射改变、包括阿—罗瞳孔嗜睡等。

  肿瘤压迫四叠体出现瞳孔散大,两眼球同向上视与下视运动障碍称为四叠体综合症。还可引起小脑性共济失调,内分泌症状有性早熟表现的特征,有时因肿瘤累及三脑室引起植物神经障碍如肢端青紫。

  (二)体检发现:

  可有视力下降, 视神经乳头水肿步态异常。

  鉴别诊断

  鉴别诊断应注意区分位于松果体区以外部位发生的肿瘤,如脑膜瘤血管瘤;邻近部位如脑干小脑蚓部等的肿瘤;松果体囊肿等这些疾病与松果体肿瘤的区别主要依据影像学检查,若有性早熟则生殖细胞瘤可能性大,最后确诊有赖于病理学检查。

  (一)下丘脑综合征:

  1、临床表现:

  下丘脑体积虽小其功能十分复杂,由于病变部位不同可表现为复杂的临床症候群。

  (1).内分泌功能障碍 怕冷、少汗、脱发、多饮、多尿、尿崩症、肥胖症、性欲减退、阳痿、性早熟或性功能发育不全。

  (2).占位性病变而引起颅内压高表现 头痛呕吐视力减退视野缩小。

  (3).摄食障碍 贪食过度贪食伴极度肥胖;厌食过度厌食伴极度消瘦。

  (4).睡眠和意识障碍 可表现为嗜睡或失眠。

  (5).体温调节障碍 发热可为低热37.5℃以下高热呈弛张型或不规则型;亦可表现为体温过低。

  (6).精神障碍 表现为过度兴奋哭笑无常幻觉及激怒等。

  (7).遗传性下丘脑疾病如Kallmann’s综合征表现。

  2、诊断:

  引起下丘脑综合征的病因很多,有时诊断比较困难,必须详问病史,综合分析各项检查结果,除诊断本症外尚须进一步查明病因常用检查:

  ①测下丘脑释放激素水平;

  ②测垂体及靶腺内分泌激素水下及行TRHLRH兴奋试验及胰岛素耐量试验;

  ③脑脊液检查;

  ④脑电图;

  ⑤X线头颅平片脑血管造影头颅CT及 MRI。

  (二)Nothnagel氏综合征:

  又称眼肌麻痹—小脑共济失调综合征,单侧眼病变受损同侧眼运动麻痹,常有注视麻痹尤其是向上注视麻痹、共济失调步上肢运动不协调、也可有对侧小脑共济失调可合并嗜睡。

  并发症

  术后可有的并发症:颅内出血、消化道出血、学电解质紊乱、低钠血症、高纳血症、垂体功能低下、中枢性高热、尿崩症、脑脊液鼻漏等。

  1.如果肿瘤压迫大脑导水管可以引起颅内高压,肿瘤压迫四叠体可引起Parinaud综合征(不能上视瞳孔对光反射消失双眼不能聚合及大步幅步态)。

  2.松果体部位的肿瘤 可以引起下丘脑损伤而发生尿崩症。

  治疗用药

  对本病的治疗方案也应以术后放疗为宜,依据病理结果来设计靶区,只是有的病例不但手术切除即使活检也很危险,只好单纯放疗,此时宜用边缘较宽的局部野照射(2~30) Gy/(2.5~3.5)周后立即CT扫描与放疗前CT片对比,如显示肿瘤明显缩小则提示此肿瘤为生殖细胞瘤等恶性肿瘤,射野则应改为全脑全脊髓照射,剂量为30Gy(原发灶追加总量达 50Gy),如果 CT片显示肿瘤无明显改变,说明此肿瘤对放射线不敏感,可能属于良除肿瘤,而适于手术切除,若不宜手术则局部增加剂量至55Gy。

  治疗:(包括:放疗、手术治疗、化疗)

  松果体部位肿瘤手术治疗有14%~37%的死亡率,放射治疗可以适用于大多数的松果体肿瘤病人,然而对于该种肿瘤标准放射治疗还没有统一意见,化学治疗被优选于松果体肿瘤患者,研究表明松果体不存在血-脑脊液屏障,尤其在治疗肿瘤再发或转移的病例更适宜临床上常采用:顺铂博来霉素、长春碱(或长春新碱)等化疗方法,对于松果体的生殖细胞瘤绒毛膜癌化疗更是有效的方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