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 英文名:

    nevus

  • 其他名称:

    痣细胞痣,色素痣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暂无

  • 多发人群:

    儿童

  • 医保:

  • 病因:

    遗传因素,紫外线

  • 症状:

    斑块

贺镜宇 副主任医师
擅长:擅长常见皮肤病诊治,特别于...
35.00元/咨询
1
病因

  “痣”在医学上称作痣细胞或黑素细胞痣,是表皮、真皮内黑素细胞增多引起的皮肤表现。如果是高出皮面的、圆顶或乳头样外观的或是有蒂的皮疹,临床上叫作皮内痣;略微高出皮面的多为混合痣;不高出皮面的是交界痣。高出皮面的皮内痣和混合痣如果出于美容的考虑,可以接受激光或冷冻治疗,能获得满意的疗效。但是由于个体差异,部分患者治疗后可能会留下轻微的疤痕。

可因多种原因造成,暂无定论。一般认为痣的发生于遗传因素和紫外线为主的环境因素有关。

2
临床表现

  常与两岁后开始出现。可发生于身体任何部位的皮肤和黏膜。皮损为扁平或略隆起的斑疹或斑丘疹,也可呈半球状、乳头瘤状或有蒂,表面光滑,可有或无毛发,数目可单一、数个至数十个。因痣细胞内色素种类及含量不同,皮损可呈棕色褐色、蓝黑色或黑色,无色素皮损多呈皮色。根据痣细胞在皮肤内的位置不同,可将其分为交界痣、混合痣和皮内痣。扁平皮损提示为交界痣,略高起皮损多为混合痣,而乳头瘤样皮损和几乎所有半球状和带蒂皮损为皮内痣。本病进展缓慢,多无自觉症状。

  外观不典型的痣可能变恶性,如很黑的痣,色素不平均、边缘不平整或不规则、界线不明、左右不对称、在统计上直径大于5毫米。长在甲沟与指甲、肢端、口腔黏膜、结膜、阴道、包皮的痣比其他地方的痣变恶性黑色素瘤的机会较大。

3
检查

  组织病理检查可见皮内有巢状排列的、无树枝状突的痣细胞。

4
诊断

  一般通过临床即可诊断,疑有恶变者行病理学检查。

5
鉴别诊断

  与具有色素性皮损的疾病相鉴别,如老年性黑斑:发生于中年和老年人的身体外露部位,如面颊、颈、手背和前臂等部,多发散在棕褐色,呈面积大小不等的小圆形,椭圆形或不规则形的平滑或稍高出皮面的斑块。组织学检查,可见正常的黑素细胞增多,不发生恶变。

6
并发症

  可并发感染。多数增长缓慢,或持续多年并无变化,但很少发生自发退变。个别类型的痣还有转变为恶性的可能,从而危及生命安全。

7
治疗

  一般不需治疗。发生在掌跖、腰周、腋窝、腹股沟等易摩擦部位的交界痣、混合痣应,出现以下情况时考虑手术切除:

  ①体积突然增大。

  ②颜色变黑或呈斑驳样。

  ③表面出现糜烂、溃疡、出血或肿胀。

  ④自觉疼痛或瘙痒。

  ⑤周围出现卫星病灶。亦可激光治疗。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