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腰痛

  • 英文名:

    Nerve lumbago

  • 其他名称:

    腰脊痛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

    所有人群

  • 医保:

  • 病因:

    脊椎病变、软组织的疾患

  • 症状:

    局部刺痛、针扎样痛

张刚 主治医师
擅长:擅长普外科,乳腺外科,肛肠...
29.00元/咨询
1
简介

  腰痛又称“腰脊痛”,是以腰部一侧或两侧疼痛为主要症状的一种病证。多因外感、内伤或挫闪导致腰部气血运行不畅,或失于濡养,引起腰脊或脊旁部位疼痛为主要症状。西医的肾脏疾病、风湿病、腰肌劳损、脊椎及脊髓疾病等所致腰痛,可参照该证辨证论治。

2
历史沿革

  1.腰痛一证,古代文献早有论述,《素问·脉要精微论》指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首先提出了肾与腰部疾病的关系密切。《素问·刺腰痛》根据经络循行阐述了足三阳、足三阴及奇经八脉经络病变时发生腰痛的特征和相应的针灸治疗。

  2.《金匮要略》论述了寒湿腰痛的发病、症状与治法。

  3.《诸病源候论》在发病上强调肾虚,风寒留着、劳役伤肾,坠堕伤肾及寝卧湿地等因素。

  4.《丹溪心法·腰痛》指出,“腰痛主湿热、肾虚、瘀血、挫闪、痰积”。

  5.《七松岩集·腰痛》指出,“然痛有虚实之分,所谓虚者,是两肾之精神气血虚也,凡言虚证,皆两肾自病耳。所谓实者,非肾家自实,是两腰经络血脉之中,为风寒湿之所侵,闪肭挫气之所碍,腰内空腔之中,为湿痰瘀血凝滞不通而为痛,当依据脉证辨悉而分治之。”对腰痛常见病因和虚实作了概括。

  6.《证治汇补·腰痛》指出,“唯补肾为先,而后随邪之所见者以施治,标急则治标,本急则治本,初痛宜疏邪滞,理经隧,久痛宜补真元,养血气。”这种分清标本先后缓急的治疗原则,对临床很有意义。

3
腰痛与西医病名的关系

  西医学的腰肌纤维炎、强直性脊柱炎、腰椎骨质增生、腰椎间盘病变、腰肌劳损等腰部病变以及某些内脏疾病,凡以腰痛为主要症状者,可参照中医辩证论治。

4
病因

  1. 外邪侵袭

  多由居处潮湿,或劳作汗出当风,衣着单薄,或冒雨着凉,或暑夏贪凉,腰府失护,风寒湿热之邪乘虚侵入,阻滞经脉,气血运行不畅而发生腰痛。湿性粘滞,所以感受外邪多离不开湿邪为患。

  2. 体虚年衰

  先天禀赋不足,加之劳役负重,或久病体虚,或年老体衰,或房室不节,以致肾精亏损,腰府失养而发生腰痛。

  3. 跌仆闪挫

  举重抬物或暴力扭转,坠堕跌打,或体位不正,用力不当,屏气闪挫,导致腰部经络气血运行不畅,气血阻滞不通,瘀滞留着而发生疼痛。

5
病机

  腰为肾之府,乃肾之精气所溉。肾与膀胱相表里,足太阳经过之。此外,任、督、冲、带诸脉,亦布其间,故腰痛病变与肾脏及诸经脉相关。

  腰痛的病因为内伤、外感与跌扑挫伤,基本病机为筋脉痹阻,腰府失养。内伤多责之禀赋不足,肾亏腰府失养,外感为风寒湿热诸邪痹阻经脉,或劳力扭伤,气滞血瘀,经脉不通而致腰痛。外感腰痛的主要发病机理是外邪痹阻经脉,气血运行不畅;内伤腰痛多因肾精气亏虚,腰府失其滋润、濡养、温煦。

6
诊查要点

  诊断依据:

  1. 急性腰痛,病程较短,轻微活动即可引起一侧或两侧腰部疼痛加重,脊柱两旁常有明显的按压痛。

  2. 慢性腰痛,病程较长,缠绵难愈,腰部多隐痛或酸痛。常因体位不当,劳累过度,天气变化等因素而加重。

  3.腰痛常有居处潮湿阴冷、涉水冒雨、跌仆挫闪或劳损等相关病史。

  病证鉴别:

  1. 腰痛与背痛、尻痛、胯痛

  腰痛是指腰背及其两侧部位的疼痛,背痛为背膂以上部位的疼痛,尻痛是尻骶部位的疼痛,胯痛是指尻尾以下及两侧胯部的疼痛。疼痛的部位不同,应予以区别。

  2. 腰痛与肾痹

  腰痛是以腰部疼痛为主;肾痹是指腰背强直弯曲,不能屈伸,行动困难而言,多由骨痹日久发展而来。

  相关检查:

  腰痛是一种多病因疾病,进行血常规、抗溶血性链球菌O、红细胞沉降率、类风湿因子等检查,有助于风湿和类风湿等疾病的诊断;拍摄腰椎、骶髂关节X光或CT片有助于腰椎病变的诊断;部分内脏疾病也可引起腰痛,血、尿检查和泌尿系统影像学检查,有助于泌尿系统的诊断,妇科检查可排除妇科疾病引起的腰痛。

7
辩证论治

  辨证要点

  腰痛病因主要分为外感、内伤与跌仆闪挫。外感者,多起病较急,腰痛明显,常伴有外感症状;内伤者,多起病隐袭,腰部酸痛,病程缠绵,常伴有脏腑症状,多见于肾虚;跌仆闪挫者,起病急,疼痛部位固定,瘀血症状明显,常有外伤史。

  治疗治则

  腰痛治疗当分标本虚实。感受外邪属实,治宜祛邪通络,根据寒湿、湿热的不同,分别予以温散、清利;外伤腰痛属实,治宜通络止痛,活血祛瘀为主;内伤致病多属虚,治宜补肾固本为主,兼顾肝脾;虚实兼见者,宜辨主次轻重,标本兼顾。

  证治分类

  1.寒湿腰痛症状:腰部冷痛重着,转侧不利,逐渐加重,静卧病痛不减,寒冷和阴雨天则加重。舌质淡,苔白腻,脉沉而迟缓。治散寒行湿,温经通络。用甘姜苓术汤加减。常用药为干姜、桂枝、甘草、牛膝、茯苓、白术、杜仲、桑寄生、续断。

  2.湿热腰痛症状:腰部疼痛,重着而热,暑湿阴雨天症状加重,活动后或可减轻,身体困重,小便短赤。苔黄腻,脉濡数或弦数。治清热利湿,舒筋止痛。用四妙丸加减。常用药为苍术、黄柏、薏苡仁、木瓜、络石藤、川牛膝。

  3.瘀血腰痛症状:腰痛如刺,痛有定处,痛处拒按,日轻夜重,轻者俯仰不便,重则不能转侧。舌质暗紫,或有瘀斑,脉涩。治活血化瘀,通络止痛。用身痛逐瘀汤加减。常用药为当归、川芎、桃仁、红花、香附、没药、五灵脂、地龙、牛膝。

  4.肾虚腰痛:

  (1)肾阴虚症状: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心烦少寐,口燥咽干,面色潮红,手足心热。舌红少苔,脉弦细数。治滋补肾阴,濡养筋脉。用左归丸加减。常用药为熟地黄、枸杞子、山萸肉、山药、龟板胶、菟丝子、鹿角胶、牛膝。

  (2)肾阳虚症状:腰部隐隐作痛,酸软无力,缠绵不愈,局部发凉,喜温喜按,遇劳更甚,卧则减轻,常反复发作,少腹拘急,面色白,肢冷畏寒。舌质淡,脉沉细无力。治补肾壮阳,温煦经脉。用右归丸加减。常用药为肉桂、附子、鹿角胶、杜仲、菟丝子、熟地、山药、山萸肉、枸杞子。

8
其他疗法

  1. 针灸治疗:

  主穴:肾俞、腰眼、委中、阿是穴、大肠俞。

  配穴:寒湿痹阻者,加腰阳关;湿热阻滞者加大椎;瘀血阻滞偏于脊柱正中疼痛加水沟;偏于腰外侧疼痛者加后溪;肾气亏虚者加志室、命门。

  操作:寒湿痹阻、湿热阻滞、瘀血阻滞均采用泻法;肾气亏虚证用补法。寒湿证、肾阳虚证加灸法,瘀血证在委中点刺放血。

  2. 皮肤针:

  选择腰肌疼痛部位,用梅花针叩刺出血,加拔火罐。适用于寒湿痹阻、湿热阻滞和瘀血腰痛。

9
转归预后

  腰痛患者若能得到及时正确的治疗,一般预后良好。但若失治误治,病延日久,痛久入络,气郁血阻于络脉,邪气益固,营血益虚,腰部筋肉骨节失荣,可能发展成腰部强直、痿弱(痿病),瘫痪于床榻,则预后不良。

10
预防调护

  1、预防腰痛,应注意在日常生活中要保持正确的坐卧行体位,劳逸适度,不可强力负重,避免腰部跌扑闪挫。避免坐卧湿地,暑季湿热郁蒸之时应避免夜宿室外,贪冷喜凉。涉水冒雨或身汗出后应换衣擦身,或服用生姜红糖茶,以发散风寒湿邪。

  2、急性腰痛,应及时治疗,愈后注意休息调养,以巩固疗效。

  3、慢性腰痛除药物治疗外,注意腰部保暖,或加用腰托固护,避免腰部损伤。避免劳欲太过,防止感受外邪,经常活动腰部,或进行腰部自我按摩。打太极拳等医疗体育活动,有助于腰痛的康复。

11
文献摘要

  1.《素问·脉要精微论》:“腰者,肾之府,转摇不能,肾将惫矣。”

  2.《金匮要略·五脏风寒积聚病脉证并治》:“肾着之病,其人身体重,腰中冷,如坐水中,形如水状,反不渴,小便自利,饮食如故,病属下焦,身劳汗出,衣里冷湿,久久得之,腰以下冷痛,腹重如带五千钱,甘姜苓术汤主之。”

  3.《诸病源候论·腰背痛诸候》:“劳损于肾,动伤经络,又为风冷所侵,血气击搏,故腰痛也。”

  4.《三因极一病证方论·腰痛病论》:“夫腰痛属肾虚,亦涉三因所致;在外则脏腑经络受邪,在内则忧思恐怒,以至房劳堕坠,皆能使痛。”

  5.《丹溪心法·腰痛》:“凡诸痛皆属火,寒凉药不可峻用,必用温散之药;诸痛不可用参,补气则疼愈甚。”

  6.《证治准绳·腰痛》:“有风、有湿、有寒、有热、有挫闪、有瘀血、有滞气、有痰积,皆标也,肾虚其本也。”

  7.《景岳全书·腰痛》:“腰痛证凡悠悠戚戚,屡发不已者,肾之虚也;遇阴雨或久坐痛而重者,湿也;遇诸寒而痛,或喜暖而恶寒者,寒也;遇诸热而痛,及喜寒而恶热者,热也;郁怒而痛者,气之滞也;忧愁思虑而痛者,气之虚也;劳动即痛者,肝肾之衰也。当辨其所因而治之。”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