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科详情

小儿血管瘤

  • 英文名:

    Infantile hemangioma

  • 其他名称:

    儿童血管瘤

  • 传染性:

  • 传播途径:

  • 多发人群:

    幼儿

  • 医保:

  • 病因:

    新生儿斑痣 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征

  • 症状:

    鲜红斑痣 毛细血管瘤

赵强德 主治医师
擅长:各种肿瘤的防治,掌握各系统...
29.00元/咨询
1
病因

  小儿血管瘤因长在不同的部位而有不同的症状,较常发生于头、脸及颈部,影响宝宝外观,造成爸妈对宝宝外观上的担心与困扰,宝宝长大后会影响人际关系及自信心。小儿血管瘤的分型繁杂,我们通常按以下的传统分法,分为毛细血管瘤、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瘤、蔓状血管瘤和血管瘤性综合征。

  1、毛细血管瘤

  包括新生儿斑痣(表皮毛细血管瘤),皮内毛细血管瘤(橙红色斑,葡萄酒色斑,蜘蛛痣),草莓状毛细血管瘤。

  2、海绵状血管瘤和混合型(毛细血管和海绵状)血管瘤

  3、蔓状血管瘤

  4、血管瘤性综合征

  遗传性出血性血管扩张征,斯特奇-韦伯综合征,林道-希佩尔综合征,马富西综合征,克-特二氏综合征。


2
临床表现

  1.鲜红斑痣

  又名毛细血管扩张痣或葡萄酒样痣,表现为一或数个暗红色或青红色斑片,边缘不整,不高出皮面,压之易褪色,头颈部多见、常在出生时出现,可随人体长大而增大,发生于枕部及额部或鼻梁部者可自行消退,较大或广泛的病损常终身持续存在。

  2.毛细血管瘤

  又名草莓状痣,表现为一个或数个鲜红色、柔软、分叶状肿瘤,压之不褪色。好发于头颈部,通常不在出生时出现,而是在出生后数周内出现,数月内增大,生长迅速,甚至可达数厘米。大多在1岁以内长至最大限度,以后可自行退化,数年内可完全或不完全消退。

  3.海绵状血管瘤

  损害一般较大,自行发生,在原有毛细血管瘤处发生或位于皮下,呈圆或不规则形,可高出皮面,呈结节状或分叶状,边界不太清楚,质软而有弹性,多呈淡紫或紫蓝色,挤压后可缩小,表面皮肤正常或与肿瘤粘连而萎缩。出生时或生后不久发生,好发于头皮和面部,可累及口腔或咽部黏膜。

  海绵状血管瘤可伴有血小板减少症和紫癜,主要发生于婴儿,偶见于成人,是一种严重类型,约1/4病例死于出血、呼吸道感染或恶变。


3
诊断

  1.鲜红斑痣

  组织病理示真皮上、中部群集的、扩张的毛细血管及成熟的内皮细胞,但无内皮细胞增生。

  2.毛细血管瘤

  可见增生的毛细血管及大而多层的内皮细胞,在某些明显增生区域内,管腔小而不清楚,以后发生纤维化。

  3.海绵状血管瘤

  见广泛扩张的壁薄、大而不规则的血管腔,甚似静脉窦,内皮细胞很少增生,其外膜增厚,形成纤维性厚壁。


4
治疗

   1.无需治疗

  (1)新生儿斑痣 一般在数月内逐渐自行消失,无需治疗。

  (2)皮内毛细血管瘤 一般无须治疗,必要时,可用化妆品掩饰,偶尔行切除。

  2.非手术治疗

  包括干燥法、冷冻法、摩擦法、硬化剂、低电压、电凝法、短距离放疗、激素疗法等。如蜘蛛痣可用烧红的针头刺烧肿瘤中央,效果较好。

  3.手术治疗

  如手术面积大,可分期手术,并可植皮。手术要在5岁前进行,以免对儿童产生心理影响。


三分钟回复

快速问诊

特邀专家

图文问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