髁突骨折是什么?

髁突骨折是什么?

回答: 2次
2011-10-26
病情描述:

  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以及附着肌肉的牵拉作用等,...

医生回答
因不能面诊,医生的建议仅供参考。
  • 病情分析:   颌骨骨折的发生率约占颌面损伤的35%,交通事故为其主要原因。它有一般骨折的共性,如出血、肿胀、疼痛、移位、感觉异常及功能障碍等。由于颌骨解剖结构和生理功能的特点,其临床表现和诊治方法与身体其他部位骨折又大不相同,**的不同是上下颌骨形成咬合关系,骨折时处理不当,会影响咀嚼功能。
      1.解剖特点 下颌骨占据面下1/3部及面侧面中1/3的一部分,面积大,位置突出,骨折发生率高。下颌骨发生骨折的部位常与解剖结构有关,如正中联合部、颏孔区,下颌角区及髁突颈部均属于薄弱区,因此成为骨折好发部位,此外还可发生于冠突和下颌支骨折。
      直接打击髁突部可发生直接骨折,当颏部或体部受打击时,髁突部由于应力集中形成间接骨折。
      下颌骨上有较强大的升颌肌群及降颌肌群附着,骨折时,常常受附着在骨折块上的肌肉牵引力的方向和打击力的方向的综合影响,使骨折块发生移位,导致各种形式的咬合错乱。
      上颌骨是面中部**的骨骼,主要占据面中1/3,左右各一,两侧上颌骨在中线连接,参与构成鼻腔外侧壁;上颌骨上方与颅骨中的额骨、颞骨、筛骨及蝶骨相连;上颌骨两侧与颧骨、鼻骨、泪骨相连,参与构成部分眼眶;上颌骨的后面与腭骨相连,参与构成口腔的顶部。由于上颌骨主要维持面中部的外形并邻近颅脑。因此,骨折时常常影响眼、鼻、咬合与容貌,严重时可并发颅脑损伤和颅底骨折。
      上颌骨及其周围骨通过骨缝构成垂直的支柱结构。如颧上颌支柱、鼻上颌支柱、翼上颌支柱等,而牙弓、眶下缘及颧骨颧弓、眶上缘则构成水平支柱。在解剖上它们维持面部的外形,如高度、弧度和突度;在生物力学上它们起着分散
    力,抵抗外力的作用。当上颌骨受到轻度外力时,外力常被这些支柱结构消散而不引起骨折;但当遭受较大外力打击时,上颌骨与其他骨骼的连接遭到破坏,可形成多个骨骼和多个结构的损伤。根据打击的力最和方向,常形成高、中、低位骨折。
      上下颌骨通过咬合关系行使功能,当咬合关系紧密接触时,颌骨可耐受相当大的打击力,但上下颌失去咬合关系的锁结时,受到打击时则容易发生骨折。

    2011-10-26
  • 病情分析:   下颌骨骨折
      1)骨折段移位:影响下颌骨骨折后骨折段移位的因素有:骨折的部位、外力的大小和方向、骨折线方向和倾斜度、骨折段是否有牙以及附着肌肉的牵拉作用等,其中各咀嚼肌的牵拉作用又是主要因素。常因不同部位骨折、不同方向的肌牵引而出现不同情况的骨折段移位。
      正中联合部骨折:如为单发,由于骨折线两侧肌群牵拉力量相等,常无明显移位;有时仅可见骨折线两侧的牙高低不一致。如为两侧双发骨折,正中骨折段可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退缩;如为粉碎性骨折或有骨质缺损,两侧骨折段受下颌舌骨肌的牵拉可向中线移位,使下颌牙弓变窄,后两种骨折都可使舌后坠,可引起呼吸困难,甚至窒息的危险。
      颏孔区骨折:又称下颌骨体部骨折。一侧颏孔区骨折时,前骨折段因所附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方移位,并稍偏向外侧;后骨折段则因升颌肌群的牵引,向上前方移位,且稍偏向内侧,双侧颏孔区骨折时,两侧后骨折段因升颌肌群牵拉而向上前方移位,前骨折段则因降颌肌群的作用而向下后方移位,致颏部后缩及舌后坠。
      下颌角部骨折:骨折线正位于下颌角时,且两个骨折段上都有咬肌与翼内肌附着,骨折段可不发生移位;如骨折线位于这些肌肉附着处之前,前骨折段因降颌肌群的牵拉而向下内移位,而后骨折段则因升颔肌群的牵引而向上前移位。

    2011-10-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