患者年龄:五十九头震颤,紧张加重.手有时也抖.紧张时心也哆嗦二00一年后.当时正是更年期,总是心慌,之后就出现上述症状,但比较轻,近两年加重.同时建议平时多吃瘦...
病情分析: 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为最常见的锥体外系疾病,也是最常见的震颤病症,约60%病人有家族史.特发性震颤是单一症状性疾病,姿势性震颤是本病的单独临床表现.所谓姿势性震颤,是指肢体维持一定姿势时引发的震颤,在肢体完全放松时震颤自然消失.本病的震颤常见于手,其次为头部震颤,极少的病人出现下肢震颤.本病的震颤,在注意力集中,精神紧张,疲劳,饥饿时加重,多数病例在饮酒后暂时消失,次日加重,这也是特发性震颤的特征.应对症治疗.指导意见:治疗方案1,药物治疗①β-受体阻滞剂:常规药物40-120mg,分2次服,需要不定期服用,如预期在特定的场合震颤特别严重,可临时口服常规药物40-120mg;常规药物效果更好,副作用更小,在临床上更常用,常用剂量:10mg每天两次,早晨及下午服用;服药前应行心电图,排除慢心律及传导阻滞等的β-受体阻滞剂的禁忌证.②**也有效,但特发性震颤患者对此药常很敏感,不可按治疗癫痫用药,应自小剂量50mg/d开始,每2周增加日用量50mg,直至有效或出现副反应;通常有效剂量为100-150mg,3次/d;③偶有患者克克常规药物有效,**剂量/d分次服用.2,少数症状严重,以一侧为主和药物治疗无效的病人可行丘脑损毁术,丘脑深部电刺激(DBS)是有效的替代疗法.DBS技术比以往的手术方法有其突出的优点.首先,DBS是可逆的和可调节的.手术不毁损神经核团,只是使其暂时处于电麻痹状态,改善神经功能,神经核团麻痹的程度,范围可通过设定脑深部电极的电流,电压,频率及电极位置等多个因素来调节.在术后漫长日子里,还可随病情变化而不断调节,可以长期控制不断发展变化的特发性震颤症状.其次,DBS是可体验的.手术植入电极后,可通过临时刺激的方法,让病人切身适应,体验和观察,再决定最终和较好的电极植入位点.再次,DBS是可发展的.手术保留正常脑组织的神经功能,为以后可能出现的新方法创造条件,也就保留了患者获得新生的权利和希望.最后,DBS是双侧的.对双侧特发性震颤患者的症状都可达到有效控制的目的,而毁损双侧苍白球或丘脑,容易出现严重的并发症.加之DBS很少出现副作用,这是病人乐于接受的重要因素或病因.正由于上述优点,在美国,加拿大和欧洲等发达国家,已经很少人去做毁损术,接受脑起搏器治疗的特发性震颤患者越来越多,在国内,医院神经外科是率先开始用脑起搏器治疗特发性震颤患者的医院,已经治疗了相当多成功的病例.脑起搏器系统的电池一般可以使用5~10年,如果电池耗竭,需要更换脉冲发生器,电极和导线不需更换.这可以通过简单的外科手术进行更换.
特发性震颤,又称家族性或良性特发性震颤,是一种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大约60%的病人有家族史,它的单独
三分之一特发性震颤都是遗传基因引来的。另外长期在有铅的环境中工作和生存,抽烟等也会引来特发性震颤的再
活血防风汤对血瘀引来的症状有关系,首先看一看特发性震颤,属于什么类型病因,需要有根据症状和舌象选择的
建议患者可以动用许多抗抑郁类的药物,或者是抗颤动类的药物实施纾解症状,平时患者**始终保持愉悦的心情
心脏再次出现有抽痛的症状,要留意仔细观察,可有再次出现心肌缺血的表现出和特发性的颤动是没关系的,可以
如果是特发性的颤动,目前并没有特别有效的方法实施救治,这种所谓的神经组织修复疗法目前还不是很陌生,应
特发性震颤这种疾病是属于先天性基因生长发育异常致使的疾病,也就是说并不能够发觉具体的病因,但是患者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