乙型病毒性肝炎传染吗?同时忌食黄鱼。...
病情分析: 你好!当然可以传染.以下意见供参考:应采取以疫苗接种和切断传播途径为重点的综合性措施.一.乙肝疫苗和乙肝免疫球蛋白(HBIG)的应用在目前HBsAg携带者广泛存在,传染源管理十分困难的情况下,控制和预防乙型肝炎,关键性措施是用乙肝疫苗预防.我国已将乙肝疫苗接种纳入计划免疫,此外下列人群亦为乙肝疫苗接种的适应证:①HBsAg阳性,特别是HBeAg同时阳性母亲所生的新生儿;②乙肝高发区3岁以下幼儿;③医务人员,接触血液的人员;④多次接受输血及血制品的患者;⑤HBsAg阳性者家庭成员,尤其是配偶,凡是患有急性或慢性疾病或对常规药物和抑菌剂硫柳汞过敏者禁用.1.接种乙肝疫苗因人而异我国应用的免疫剂量和程序;①HBs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用30μg免疫3针;②HBsAg阴性孕妇的新生儿第1针为30μg,第2,3针各为10μg;③高危人群,如肾透析患者和其他职业性与乙肝密切接触者用20μg免疫3针;④其他一般易感人群(包括儿童,成人)10μg免疫3针.以上均按0,1,6月免疫程序,但新生儿第1针应在出生后24小时内接种,免疫效果更好.也有用0,1,2月免疫程序者.目前多主张对高危人群(尤其HBsAg阳性,同时HBcAg阳性孕妇的新生儿;意外受HBV感染,如被HBsAg阳性血液污染的针头刺伤或被HBsAg阳性血液溅入眼结膜或口腔粘膜或输入HBsAg阳性血液,手术刀损伤皮肤等),一般应立即(24小时之内)肌肉注射乙肝免疫球蛋白.如HBIG每毫升含抗-HBs200IU以上者可注射0.5~0/kg.目前国内生产的HBIG,其抗-HBs含量为每毫升60~160IU(多数100IU),因此用量为0.075~0/kg(依含量不同而定).剂量以能使体内抗-HBs达100mIU/ml以上为度(有保护作用).注射HBIG后,要接种乙肝疫苗3针,第1针30μg,第2,3针各10μg,按0,1,6月程序接种.乙肝疫苗注射部位以上臂三角肌肌肉注射为宜.乙肝疫苗副作用很轻,多为局部疼痛,偶有红肿或硬结,可有发热,疲乏者.>38℃者1.8%,罕见引起格林-巴利综合征(0.5/10万).关于加强注射问题,意见不一致.由于接种3针后抗体可维持3~5年,若测定抗-HBs≤10mIU/ml,加强1次(10或20μg),遇有下列情况应予加强免疫:如高危人群,包括医务人员,特别是血透析工作者;经常接受血制品者;配偶中一方为HBcAg阳性者,包括已注射过疫苗的另一方.2.乙肝疫苗可与其他疫苗如常规药物,麻疹疫苗,脊髓灰质炎疫苗等任何一种计划免疫制品联合免疫,未见明显互相干扰作用.接种乙肝疫苗后,有5%~15%接种者无应答,不产生抗-HBs.是当前研究的一个热点.免疫无应答主要是于HBsAg孕妇的新生儿中.孕妇血清HBV-DNA含量高,是导致免疫失败的主因.也有认为无应答者已有HBV的感染.是否与HBV突变株有关,有待研究.二.切断传播途径重点在于防止通过血液和体液传播.措施为:①注射器,针头,针灸针,采血针等应高压蒸气消毒或煮沸20mi;②预防接种或注射药物要1人1针1筒,使用1次性注射器;③严格筛选和管理供血员,采用敏感的检测方法;④严格掌握输血和血制品.
病情分析: 乙型病毒性肝炎是会传染的。乙肝病毒主要通过以下途径传播他人。1.血液传播:如输血、血浆、血清及其他血制品,通过血源性注射传播。2.医源性传播:如医疗器械被乙肝病毒污染后消毒不彻底或处理不当可引起传播。3.胎源性传播:如孕妇带病毒通过产道对新生儿垂直传播,妊娠时发生乙型肝炎对胎儿也有感染。4.性接触传播:性滥交、同性恋及夫妻都有传播乙肝病毒的可能。5.昆虫叮咬传播:蚊虫及吸血昆虫的叮咬能传播乙肝病毒。6.生活密切接触传播:与乙肝患者长期密切接触,患者的唾液、血液、乳汁均可污染器具物品,在皮肤黏膜破损时,易感染乙肝病毒。
体温38.4度属于中度发烧,有可能是呼吸道传染病比如说感冒等,建议可以去医院内科复诊,互相配合医生做
感染性疾病的筛查项目有血常规、乙肝五项等,感染性疾病抱括很多种不同,要根据身体的不同病情来决定仔细检
在您的病情描述中宝宝一岁,近期有发热症状,查血常规血项偏高,用头孢类药物治疗有效,还是考虑细感染引起
宝宝是确诊巨细胞病毒感染了吗?目前有黄疸,肝功能损害吗?有没有神经系统损伤。需要积极更昔洛韦治疗的。
酶联免疫法测定血清抗体,这是目前各医院最为普遍开展的检测“TORCH”感染的方法,其主要测定血清中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