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详情

已认证

医生擅长
脑血管病、急性血管再通和神经保护、神经内科疾病、肿瘤相关的神经损害防治、痴呆
医生简介
  孟然:女,神经病学博士(博士后)。   神经内科教授,主任医师,硕士研究生导师。   1985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临床医学系毕业后,一直在医学院附属医院(三级甲等)从事神经内科临床、教学、科研工作。具有扎实全面的神经内科理论和临床实践功底、多年来完成了数百学时的医学本科生神经内科理论授课和临床授课,热衷于对临床诊断和治疗方法创新。   1996年在我市(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率先开展了尿激酶静脉溶栓治疗急性脑卒中,成功救治了数百例急重症脑卒中患者,使其回归社会或重返工作岗位。   1997-2000年硕士期间,系统总结了溶栓过程中凝血/纤溶分子标示物动态变化及血液成分异常的脑卒中特点和治疗特殊性等研究结果。发现了纤维蛋白原和D-dimer在溶栓治疗过程中的动态相关关系,用于治疗中监测,为溶栓治疗中药物剂量的个体化**治疗调控提供了证据,在保证溶栓治疗成功的同时**程度避免了溶栓出血等不良反应。论文发表在Neuroscience research等SCI杂志上。   2001-2004年博士期间,发明了三氧化二砷持续缓慢输注法和甘露醇助透防治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建立了静脉给药数学模型,降低了白血病中枢浸润率和继发脑出血的早期死亡率,将常规治疗中枢神经系统白血病的年死亡率降低了40%,同时发现了对抗砷的中枢毒性的脑保护方法, 有效延长了患者生存时间,因此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论文发表Haematologica (IF= 6.595), CMJ 等优秀SCI杂志上,研究成果分别在2005年和2006年的美国blood年会上发言。   2004-2006年在首都医科大学宣武医院神经内科博士后研究期间,完成了国家科技部十五攻关课题,为该项目的主要完成人,制定溶栓临床操作路径和手册。发现AT-III联合血浆纤维蛋白原等临床实用的分子标示物检测对急性脑卒中的预警作用,为在急诊情况下对脑卒中高风险患者和具有相似临床表现的非高风险患者的甄别提供了临床实用的依据。论文发表在Neuroscience research 和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等SCI杂志上。   2004-2007年对老年痴呆(AD)研究发现脑脊液p-tau蛋白和Aβ1-42含量能反映早期AD和疾病进程;胼胝体面积测量配合脑脊液p-tau 蛋白和A?1-42含量更有助于确诊早期AD。目前脑脊液p-tau蛋白和Aβ1-42含量测定已成为国际公认的AD诊断标准之一。论文发表在 Neuroscience letters 等SCI杂志和中华神经内科杂志上。   2008-2010年,在北京世纪坛医院神经内科和美国哈佛大学附属麻省总医院的神经内科工作期间,在对脑动脉系统卒中研究的同时对脑静脉窦血栓的超早期预警分子标示物筛查,发现D-dimer 不仅可以用于急性脑静脉窦血栓的超早期预警,还可以作为少见病的鉴别诊断的可靠分子标示物,能在超早期准确鉴别两种临床表现酷似但治疗方法和临床转归完全不同的两少见的疑难病(急性脑静脉窦血栓与非血栓性脑静脉窦狭窄),为临床上对此两种疾病的超早期正确诊断提供了依据,在减轻脑静脉窦血栓患者不良预后降低死亡率发挥了重要作用。论文发表在Clinical Neurology and Neurosurgery 和 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Stroke等SCI杂志上。同时,在国际上报道了我国首例男性susanc 综合征及其创新治疗(Meng R, Ji X, Dornbos D 3rd, Feeney K, Ding Y, Wang X. A case of Susac's syndrome in a Chinese male. J Neurol Sci 2012; 314(1-2):181-182 ( IF= 2.23))。   2010-2011年在美国哈佛医学院附属麻省总医院,神经内科的脑卒中中心(stroke service)工作期间与Mingming Ning 和Bunnano FS两教授一起完成了神经影像学和血浆分子标识物对PFO相关脑梗死的诊断的临床应用研究(NIH-RO1课题),发现了有助于鉴别PFO脑梗死和动脉硬化脑梗死的神经影像学特征和血浆分子标识物,研究成果被选为2012年stroke 大会发言交流。相关论文已经投稿Stroke.   2008-2011年在吉院长和贾教授领导下,进行了临床实用的脑保护方法的创新及重症处理和脑卒中个体化**治疗,完成了远程缺血预适应对症状性炉内动脉狭窄患者的脑卒中复发的临床随机双盲对照研究,论文在神经领域的优秀杂志Neurology(IF= 8.32)发表。该研究内容得到国际关注,被Neurology杂志社选为重点内容,于9月中旬接受Neurology杂志社的电话采访。同时,用该方法治疗了大量患者得到比常规方法更大程度的恢复,更多更快地重新回归社会。   近5年来共主持和主要完成国家自然基金等**课题3项。省部级课题8项。在国际优秀杂志上发表对临床有指导意义的学术论著30余篇,其中16篇被SCI 收录,论文**单篇影响因子8.32 / 篇,论文被他人引用100余次,其中1篇被他引29次/ 5年。获得国家教育部科技进步一等奖1项,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二等奖多项,获得国家专利5项。   现任国家外国专家局重点引智项目评审专家(生命二组组长),国家自然基金同行评审专家,中美神经科学研究所教授 (PI),国家博士后基金评审专家。北京市卫生系统高层次卫生技术人才——学科骨干。中华医学杂志英文版(CMJ)、英国医学杂志(BMJ)等SCI杂志常任审稿专家,中华医学杂志常任审稿专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