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详情

陈琳 副主任医师

北京康复中心

二级医院

已认证

医生擅长
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
医生简介
  陈琳,毕业于第二军医大学,师从刘宗惠教授,获外科学硕士学位。现任北京康复中心神经外科副主任医师,科副主任,泰山医学院外科学副教授硕士研究生导师,北京市虹天济神经科学研究院副院长,泰山医学院神经科学研究所副所长,国际神经修复学会秘书长,国内神经修复学会筹委会秘书长。兼任《Frontier in Neurorestoratology》杂志编委(Pubmed收录)、《神经修复学通报》杂志编辑部主任。   临床工作:   对神经外科的常见病、多发病可独立处理。掌握立体定向及功能神经外科手术、微电极手术治疗帕金森病、脊柱脊髓疾病手术、颅脑创伤、颅脑肿瘤等神经外科常规手术。目前主要从事神经修复学领域的临床治疗与研究工作。   科研工作:   完成丘脑底核切开术治疗帕金森病大鼠的实验研究的课题研究,进行了多项神经基础科研的设计和具体实施,毕业论文发表在《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杂志(SCI)。作为主要研究者之一,开展临床微电极治疗帕金森病和其他运动障碍性疾病,开展机械臂辅助颅脑手术研究。积极探索神经修复学理论与干预策略,获得多项原创性科研成果。对晚期脊髓损伤、运动神经元病、脑性瘫痪等疾病,完成了细胞移植新策略中长期安全性、有效性的阶段性研究。作为主要参与者之一,在国际上首先提出神经修复学、神经修复科、神经修复单元、神经修复术、神经网络修复关键点、 神经冬眠、神经整体修复论(神经上下兼修原则和神经内外兼修原则)、细胞神经修复治疗四原则(MMFC)、神经修复“五多”方案等新学科、新理念,初步建立了神经修复学学科体系。目前正在承担北京市优秀人才培养资助(D类)项目一项-胚胎中脑细胞联合嗅干细胞移植治疗帕金森病的实验研究,首都医学发展科研基金.自体骨髓基质细胞联合鼻粘膜嗅鞘细胞移植治疗肌萎缩侧索硬化的临床研究以及多项单位内部课题。   发表论文、成果:   具有高水平的撰写中英文医学论文文章的能力。1999年以来,在国内外杂志报刊发表学术类文章近200篇,其中第一作者发表120余篇(不含会议论文汇编)。作为副主编、主编助理或参编者编写学术专著8部,计40万字。作为主编和副主编在编专著2部,预计2011年出版。2006年2月22日在《健康报》第7562期第5版发表的《鱼腥草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并不罕见》,引起国内对中药针剂的高度关注,规范了制作流程,极大提高了中药针剂用药安全。2008和2009年发表的关于“神经修复学(neurorestoratology)”的论文,初步奠定了学科基础。参与发明HTJ-I型 精密脊髓细胞移植器、HTJ-I、II型 便携式脑部细胞移植器、HTJ-I型 无创脑定向手术仪、HTJ-I型 脑导航定向手术操作平台、HTJ-I型 便携式脑外引流器、HTJ-I型 间接对光反射检眼器等,申报国家发明专利并进入实质性审查阶段。参加国际和国内性学术会议20余次,多次在大会发言,宣读论文。《立体定向治疗囊性颅咽管瘤的基础研究与临床应用》获得天津市人民政府天津市科学技术进步二等奖。   国际交流、学会工作:   2000年10月负责第四届亚洲立体定向功能性和计算机辅助神经外科大会的前期准备和会议期间会务,负责国外特邀专家、代表的接待工作及会议资料收集、整理等工作。协助刘宗惠教授编辑国际《Stereotactic and Functional Neurosurgery》杂志(SCI)的本次大会专刊,共收录14篇大会优秀论文。使我国神经外科在世界的影响得到了进一步扩大,提高了我国在该领域的学术地位。作为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初创人员之一,协助黄红云教授主持举办第一、二届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年会及第三届年会筹备工作(目前学会会员来自30多个国家和地区,学会拥有两本官方杂志美国《Cell Transplantation》IF5.251和瑞典《Frontier in Neurorestoratology》)。作为起草人之一,参与制定国际神经修复学会《北京宣言》、《国内神经修复临床细胞治疗专家共识》等重要文件。积极参加国内神经修复学会的筹备工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