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详情

已认证

医生擅长
口腔医学
医生简介
  我的工作很平凡,只是在普通的工作岗位上做了应该做的工作。我所努力做的,就是希望身边越来越多的人更多地关注自己的牙齿健康,提高生活质量,远离牙病困扰。”   看不好病着急决定继续深造   2日下午,趁何俐博士刚刚给学生上完课,记者约她在市人民医院口腔科门诊办公室见面。虽然头顶口腔临床医学博士和市人民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所长的光环,眼前的何俐却十分随和,惟一不同的是,办公室里整柜的图书和课件,显示出她是一个始终不放弃学习的学者。   何俐出生在城区一个教师家庭,是家里最小的孩子。1990年,何俐高中毕业那年,在众多报考专业里,首先选择了口腔医学。“家里没有一个医生,加上我对医学比较感兴趣,听说学医以后好找工作,所以就报考了武汉大学口腔医学专业。”何俐说,其实当时报考并没有考虑太多,就是想努力学好本领后,好好替人看牙齿,直到1995年毕业参加工作,她才发现口腔科原来有那么多她不知道的事情。   “我毕业后,在人民医院当了一名普通的牙科医生,接触到了各种各样的牙病患者。”何俐说,有一次她遇到一名中年女患者,症状就是反复牙疼,先后看了多家医院,始终没能找到病根,最后不得不选择拔牙,这让何俐触动很大,“做牙科医生最不愿意看到的就是无奈拔牙,其实如果医生的技术再先进一些、知识再丰富一些,很多牙齿是可以保住的。”   在此后的4年时间里,何俐遇到一些技术难题无法解决,她意识到应该去继续深造。   卧室变自习室夫妻双双读博   1997年,何俐和同科室的胡图强喜结连理。丈夫和她毕业于同一所院校,又很巧合地分到了一家医院。两人组建甜蜜的小家庭后,家务有何俐的父母帮忙操持,小夫妻有了更多的时间探讨业务。何俐把自己工作中的困惑说给丈夫听,希望考回母校继续深造,没想到丈夫和她一拍即合。随后,两人一起开始了紧张的备考。   备考的那段时间让何俐记忆犹新。上班时,两人在科室一起忙着接诊,业余时间卧室就变成了自习室。   1999年,医院口腔科正好有两个报考全国研究生统一考试的名额,夫妻俩一起报名,结果双双通过,在当时引起了不小的轰动。   重新考回母校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何俐选择口腔内科专业,丈夫则攻读口腔外科。   提起读研的那段日子,何俐说每天都是在实验室度过的。   硕士毕业前,她和一名同学做一个有关细菌基因克隆转化的课题,实验一直持续了5个多月,不知失败了多少次,她几乎每天都要在实验室工作10个小时以上,最后终于将课题攻克。   2002年,何俐顺利取得硕士学位,直接攻读博士学位。与此同时,胡图强也开始了博士学位的学习。   2005年,两人放弃多家单位的高薪邀请,一起回到十堰。   创建科研所 打造高水平团队   “刚毕业回到医院,感觉本地的口腔医学水平要比武汉等大城市落后5年,医疗技术和市民的健康观念都有很大的提升空间。”何俐说,回到医院后,她在临床上接触到了更多严重的牙科病例,也激发了她继续从事口腔医学研究的愿望。当年,在她的提议下建立了人民医院口腔医学研究所,由她担任所长。   有一次,何俐碰到一位年仅3岁的幼儿牙病患者。普通孩子2岁半的时候牙齿才长齐,这个孩子才3岁却已满口烂牙,有十几颗龋齿需要治疗。原来,孩子是由爷爷奶奶带大的,对孩子十分溺爱,晚上只要孩子不睡觉,他们就给孩子吃巧克力糖哄着入睡,久而久之,孩子的牙齿全坏了。这事让何俐深刻认识到,牙齿健康常识急需普及推广,而且随着市民生活水平的提高,已不再简单满足牙齿健康,更多的是对牙齿保健和美容的需求,口腔医学的发展还很有前途。   在何俐的组织下,科室先后完成了省级科研项目4项,获得全市科技进步二等奖,连续两届获得省重点专科称号。在完成日常工作和教学任务的同时,她个人发表论文15篇,在口腔牙体牙髓病、牙周病、儿童牙病等方面积累丰富经验。短短几年时间,由她带队的科室技术团队,先后引进吸收了牙体牙髓可视化根管治疗、即刻种植、牙齿矫正等技术,将牙科手术带入了微创化、快速化的航道,为越来越多的病人免除了拔牙和口腔美容的痛苦。闲暇的时候,何俐也经常参加健康讲座和宣传活动,经常到幼儿园给孩子们讲解保护牙齿的常识,这让她感到非常充实和自豪。   目前,何俐正在着力培养科研团队,带领科室的青年科研尖子不断攻克学术难题,以增强科室的科研实力,更好地为口腔病患者带来福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