医生详情

已认证

医生擅长
擅长肿瘤内科疾病。
医生简介
梁军是个大块头,做事果敢、雷厉风行,但对待患者,却极其细腻、周到。 “首先做一个好人,然后才有资格做一个好医生。我一直在努力,争取做到德艺双馨。”梁军说,想成为一名好医生,过硬的专业技术是根本之所在。早在2000年,梁军就已经是肿瘤科主任,日常工作的繁忙程度可想而知,但在不惑之年,已是硕士研究生导师的他又考取了同济医科大学博士研究生。 有人不理解:“工作不是人生的全部,何必把自己搞得这么累?”梁军这样回答:“作为医生,肩负着患者生命相托的重任。如果把我的行医生涯比作一场棋,那么我愿为卒,一步一步,只进不退。” 从医25 年,梁军几乎都是这样过的:白天,像陀螺一样忙碌在救死扶伤的岗位上;晚上,点亮一盏台灯,留给家人的永远是埋头苦读的背影。天道酬勤,他在肺癌、肝癌、乳腺癌、淋巴瘤、胃癌、直肠癌、头颈部肿瘤等多种肿瘤的治疗上积累了丰富的经验,在国内率先开展药物基因学与肿瘤个体化治疗的研究,提出从分子水平分类指导肿瘤个体化治疗的观点,相关研究论文10余篇被S C I收录。他主持了包括国家“8 6 3”计划项目等在内的课题数十项,主编《肿瘤分子靶向治疗进展》等专著多部,还以主要研究者身份,先后承担3 0 余项国内国际临床试验。 作为医者,梁军从死神手里挽救过很多生命,但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些患者,尤其是青少年,如花的生命刚刚绽放,却面临被癌症病魔摧残而凋谢的困境,原因是交不起钱、看不起病。那无可名状的痛苦,让人格外痛心。梁军一次又一次捐钱捐物,帮助了很多身处困境的患者。可是,一个人的力量总是有限的,而需要救助的人又实在太多。为此,他多次陷入苦恼。有人劝他:“普度苍生是菩萨的事,你只是个肉体凡胎的医生,尽力就够了!”但梁军希望自己可以做得更好。 2004年,梁军申请中华慈善总会注册医生并获得通过。之后,他不计报酬、不辞辛苦地为贫困患者申请慈善总会专项救助。一个叫张林的在校研究生患了肺癌,已经肾转移,身为农民的父母被残酷现实彻底击垮,倾尽辛劳一生的积蓄多方求治无效,慕名找到梁军。梁军带领全科业务骨干为张林制定了最佳治疗方案,带头捐款捐物。可是,个人捐助相对于后期巨额治疗费来说无异于杯水车薪。为使张林的治疗不被中断,梁军帮张林申请到中华慈善总会慈善捐助。有爱就有奇迹,已经处于肺癌晚期的张林竟奇迹般地一天天好了起来。2007年,他以优异成绩毕业并成功考取公务员。张林感激地改口称梁军为“叔叔”,由衷感谢这位帮助他对抗病魔的可亲可敬的医生。 7年间,梁军为数以百计的各种癌症患者申请救助资金2000多万元。经过患者的口口相传,越来越多的人知道了梁军。在未实施医卡通之前,每到他的门诊,总有患者天还没亮就在医院门口排队挂号。为了服务更多的患者,他提前安排,每天七点钟赶到病房,他还向患者公布了自己的电话和信箱,经常有患者或患者家属在迷茫或者困顿时打电话给他,他总是很耐心地解答他们的疑问。有人不解:何苦呢,这样做徒然给自己增加了许多额外负担。但梁军认为,每一个癌症患者都在黑暗里彷徨,需要有一个擎着火把照亮的人。他愿意高擎火把,虽然累,却很神圣。 “一花独放不是春,百花齐放春满园”。梁军每年都要出国交流学习,并把学到的国外最先进的技术和方法毫不保留地传授给同行和同事。他通过个人关系,邀请国内知名专家来青岛会诊、讲学、开学术研讨会。2005年9月,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第八届年会在青岛市召开,这是山东省首次举办全国性肿瘤年会,梁军在会上做了《原发性肝癌的诊治进展》主题演讲。 “作为管理者,我不再是一枚棋子,而是一个棋手。布局尤其重要,布好了,顺风顺水,‘直挂云帆济沧海’;布不好,亦步亦趋,‘行路难于上青天’。”在管理上做棋手,这是梁军给自己的定位。梁军可不是一个平庸的“棋手”,他统揽全局,指挥若定。作为肿瘤中心主任,他用11年时间,打造了和谐向上的科室文化。 从2000年开始,他规定每周五早晨交接班前10 分钟是“感恩教育”时间。中心成员轮流制作激励人性向上、向善的幻灯片,供大家一起观赏。如同啜饮了一剂又一剂的心灵鸡汤,慢慢地,抱怨少了,人心齐了,每个人都抢着做事。团结奋进成为科室的主流,歪风邪气便失去了生存的土壤。在这个基础上,梁军规定,每周二是固定的英语大查房时间。每一次,他都要提前做足准备,在查房中,随机抛出问题。他的问题是尖锐的、切中要害的,也是前沿的,以至于即便工作了十几年的博士、专家也害怕:“我们都胆战心惊的,就怕梁教授问到自己,万一回答不上来,当众丢人啊!”查房时,梁军还随机布置“作业”,要求大家对发现的问题深入研究,搞业务讲座或者写论文。在这种无形的压力下,没有人敢偷懒,学习风气愈来愈浓。 人心齐了,风气正了,梁军开始着手提升肿瘤中心的综合实力。一个专业的强大,需要依靠团队的力量,他要把每个人的潜力挖掘出来。肿瘤研究室有一个叫姚如勇的年轻医生,虽然做事情很有激情,却一直找不到奋斗的方向。梁军启发他:因为遗传背景不同,即便患了同样的肿瘤,个体反应却千差万别。可不可以从遗传基因研究入手,根据基因分型,探讨个体化治疗方案呢?姚如勇不禁茅塞顿开。之后连续多年,姚如勇带领一批又一批学生,分门别类对消化道肿瘤、呼吸道肿瘤、颅脑肿瘤的患者进行基因遗传研究,并以此为依据,制定个性化的治疗方案,使临床疗效显著提高。个性化治疗还有效避免了盲目用药,在将药物的毒副作用降低的同时,又减轻了患者的经济负担。围绕这一主题,姚如勇9项课题获得立项,相关成果获奖多达十几项。 姚如勇不止在一个场合说过:“以前的我,就像一个懵懂的小学生,不知道方向在哪里。如果没有梁教授在前面引领,没有他一路拖着、拽着,我不可能取得这些成果。现在,科研已经成为我的血液,不做点什么,会心神不宁。”可喜的是,在肿瘤中心,有一大批年轻医生和姚如勇一样,在梁军的引导下,迸发出前所未有的工作热情,科研成果越来越多,而整个科室在大家的合力下,也步入发展的快车道:10年间,原来只有30张床位的肿瘤科发展成为现在拥有160张床位的肿瘤中心,人员也由原来的十几个人变为现在的100余人,由科研弱项到科研教学先进科室,由不知名变成全省乃至全国知名,在同行中享有较高的声誉。 2006年,梁军被提拔为副院长,分管拥有300多职工、500张床位的青医附院东院区。为了提高全院医疗质量,他带领职能科室深入临床夜查房,查堵隐患;为了提高工作效率,他和技术人员一起摸爬滚打,设计流程、改良模版,使电子病历顺利上线;为了和国际前沿接轨,他牵头成立的“国家药理临床实验基地”一次性通过国家药监局审批,全世界最先进的肿瘤药物在这里观察、实验,并因此获得和数十家国际一流肿瘤研究机构沟通、合作的机会……正如他预期的那样,布好局,一切都会顺风顺水。 除了医生、管理者两种身份,梁军还是博士研究生导师,培养硕士、博士及博士后多名,并担任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学协作专业委员会副秘书长、卫生部新药评审专家、NCCN中国版胰腺癌、肝癌和色素瘤专家组成员等多个兼职。 近年来,梁军所带领的肿瘤科团队获批卫生部首批“癌症疼痛规范化示范病房”,他本人目前已是中国抗癌协会临床肿瘤协作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2013年,我院成功举办第八届全国癌症姑息与康复医学大会,2014年成功举办第二届山东省癌症姑息与康复医学大会,并举办了两次国际肿瘤专家查房,提高了业务水平,加强了与国外专家交流合作。 梁军还全力以赴投入到创建青大附院肿瘤医院的工作中去。目前肿瘤中心已有7个病区300余张床,肿瘤科获得青岛市医药卫生A类重点专科称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