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
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A、B型萎缩性胃炎各自特点是什么,应如何鉴别?
根据萎缩性胃炎发生的部位结合免疫学改变,包括自身免疫试验和血清胃泌素测定,Strick land将萎缩性胃炎分为A、B两型。
A型萎缩性胃炎系自身免疫性疾病,自体抗体阳性。由于自身免疫性损伤发生在壁细胞,故病变以胃体部较重,胃体腺被破坏而萎缩,故胃泌酸功能明显降低或无酸,并因此而引起血清胃泌素水平增高,最后可发展成胃萎缩。食物中VitB12可与壁细胞分泌的内因子(I F)结合成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它有助于Vit B12的吸收。在A型萎缩性胃炎患者血清中均可发现内因子抗体(IFA),主要为IgG,有结合型和阻断型之分。结合型IFA可与内因子或内因子维生素B12复合物结合,而阻断型IFA阻断内因子与维生素B12结合,从而影响维生素B12的吸收。A型患者常伴恶性贫血(16%),而其中60%的恶性贫血有阻断型IFA。我国萎缩性胃炎主要见于胃窦部,发生于胃体者少,这与我国很少有恶性贫血相符合。
B型萎缩性胃炎并非免疫性疾病,自身抗体呈阴性。其发病与十二指肠液返流或其他化学、物理损伤有关,胃窦部粘膜较胃体部粘膜通透性更强(H+逆弥散的能力胃窦部强于胃底部20倍)。由于胃窦的粘膜屏障作用比其他部位小,加以易受十二指肠液及其内容物返流的影响,故胃窦部最易受累。胃体部病变轻,故胃泌酸功能一般正常。胃窦部病变损害了幽门腺中的G细胞,胃泌素分泌减少,故一般血清胃泌素水平低下。萎缩性胃炎的癌变以B型为主,其癌变过程可长达10多年或更久。
慢性萎缩性胃炎的临床表现不仅缺乏特异性,而且与病变程度并不完全一致。临床上,有些慢性萎缩性胃炎患者可无明显症状。但大多数患者可有上腹部灼痛、胀痛、钝痛或胀满、痞闷,尤以食后为甚,食欲不振、恶心、嗳气、便秘或腹泻等症状。严重者可有消瘦、贫血、脆甲、舌炎或舌乳头萎缩,少数胃粘膜糜烂者可伴有上消化道出血。其中A型萎缩性胃炎并发恶性贫血在我国少见。本病无特异体征,上腹部可有轻度压痛。
诊断
萎缩性胃炎,粘膜皱壁平滑,粘膜层变薄,细胞浸润可涉及粘膜下层,腺体大部分消失,有时局限组织的再生过程占优势,可发生息肉,甚至可转变为胃癌。病变严重时,胃粘膜形态像小肠(肠化)。由于腺体的大部分消失和胃的分泌功能减低,盐酸﹑胃蛋白酶和因子的分泌均减少。骨粘膜的基本病变:
(1)胃粘膜内固有的腺体萎缩,判断腺体是否发生萎缩,主要根据以下几点:
①腺体的上皮细胞体积缩小,细胞数目亦减少,因而腺体体积缩小,甚至消失,使残留的固有腺体不规则分布。
②萎缩腺体之间纤维组织增生,间质增宽,其中有较多的炎细胞浸润。
③固有腺体减少,代之以生化的腺体。正常腺体减少,化生的腺体越多,则萎缩程度越重。
④正常腺体不同程度消失,而为一种增生的小腺体代替。
凡出现上述任何一项病变者,均可看作为腺体萎缩的表现。腺体萎缩常呈灶性分布,一般先幽门,后胃体,先小弯部,后大弯侧。
萎缩的程度,可分三级:
轻度:胃窦部浅层腺体呈局灶性萎缩,减少,而大小弯腺体正常。
中度:胃窦部及小弯腺体均有萎缩,减少,切范围较轻度广泛。
重度:胃窦部大部分萎缩﹑减少,仅残留少数原有腺体,大﹑小弯及弯腺体萎缩;或粘膜显著变薄,原有腺体完全萎缩﹑消失,而代之以化生腺体。
(2)化生:是指胃粘膜各部分的固有腺体,变为其他类型的胃腺或肠道的腺体。如肠上皮化生﹑幽门腺化生。
①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是指胃粘膜的任何一种腺体变成了小肠的腺体。最常见于幽门窦,继而向小弯﹑大弯﹑胃体部扩展。肠上皮化生,先从腺颈部上皮开始,然后向粘膜表面上皮及腺体深部发展。肠上皮化生(肠腺化生)实为小肠腺化生,它与大肠腺的区别就在于有潘氏细胞。
②假幽门腺化生:是胃体及胃底腺萎缩时出现的一种变化。如活检确系取自胃体部。在粘膜内见有幽门腺,可认为是化生。特别是取自大弯部的粘膜,如见有幽门腺,可肯定为化生。
(3)增生:当腺体有萎缩﹑消失时,常伴随颈部腺体的增生,这是一种对损伤的修复﹑代偿现象。
(4)增生:是指腺体在增生基础上,组织结构出现了异常现象,即组织结构的异型性,此种增生常见于慢性萎缩性胃炎。有肠腺化生的腺体更为常见。不典型增生的腺体常呈灶性分布,与周围腺体一般有较清楚的分界。有时,仅可见少数几个腺体有不典型增生的改变。
(5)癌变:为重度不典型增生的进一步发展。癌变可从粘膜的不同深度开始。有的从粘膜表面上皮开始,活检易于发现。有的从粘膜深部腺体开始。如活检取材较浅,则不易发现。此种情况应予注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