临床上各种感染性疾病具有不同的热型在病程进展过程中,热型也会发生变化。因此了解热型对于诊断、判断病情、评价疗效和预后均有一定的参考意义。按温度高低(腋窝温度)分为低热型(<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40℃)。按体温曲线形态分型如稽留热弛张热、间歇热、双峰热消耗热、波状热、不规则热等热型的形成机理尚未完全阐明。大多认为持续性发热与病变性质有关。决定病变性质的因素为内生致热原产生的速度量和释放人血的速度,这些均影响体温调定点上移的高度和速度。<!--38℃)中热型(38-39)高热型(39~40℃)、超高热型(-->
一、区别感染性发热与非感染性发热
(一)感染性持续性发热
感染性持续性发热多具有以下特点:
起病急伴有或无寒战的发热;全身及定位症状和体征;血象,白细胞计数高于1.2x109/L,或低于0.5109/L;四唑氮蓝试验(NBT):如中性粒细胞还原NBT超过20%,提示有细菌性感染,有助于与病毒感染及非感染性发热的鉴别(正常值<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 p="">
(二)非感染性持续性发热
非感染性持续性发热具有下列特点:
热程长超过2个月,热程越长,可能性越大;长期发热一般情况好,无明显中毒症状;贫血、无痛性多部位淋巴结肿大、肝脾肿大。
二、实验室和辅助检查
要根据具体情况有选择地进行结合临床表现分析判断。如血常规、尿常规病原体检查(直接涂片、培养、特异性抗原抗体检测分子生物学检测等)X线、B型超声、CTMRI、ECT检查,组织活检(淋巴结肝、皮肤黍膜)、骨髓穿刺等。
对大多数持续性发热患者诊断性治疗并无诊断价值鉴于临床上治疗问题,对持续性发热原因不明者,除肿瘤外可以进行诊断性治疗。但必须持慎重态度,选择特异性强疗效确切、副作用最小的药物,如甲硝酸治疗阿米巴肝病抗疟药治疗疟疾。大多用于诊断性治疗药物有抗生素、抗原虫药抗风湿药等,这些药物均有副作用(如药热、皮疹肝功能损害、造血器官损害等),如应用不当反而延误病情。须注意此方法有它的局限性,就诊断而言特效治疗的结果,一般否定意义较确诊意义大。如疑为疟疾者用氯隆正规治疗无效,认为疟疾的可能性很小。
<!--10%)应用激素后可呈假阴性;c反应蛋白测定(crp):阳性提示有细菌性感染及风湿热,阴性多为病毒感染;中性粒细胞碱性磷酸酶积分增高:正常值为0~37,增高愈高愈有利于细菌性感染的诊断,当除外妊娠癌肿、恶性淋巴瘤者更有意义。应用激素后可使之升高或呈假阳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