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输液都行”有误区
东阳市人民医院 2012-11-05
输液,又叫打点滴、打吊瓶,是大家十分熟悉的一种治疗手段。“能吃药不打针,能打针不输液”是世界卫生组织用药原则。然而,由于某些错误观念的影响,生活中有一些人不论大病小病都要求输液,输液似乎成了治病必不可少的一道环节。那么,人们为何对输液如此青睐?有哪些观念误区需要澄清?怎样科学对待输液?
输液和吃药、打针一样,只是治疗手段之一,但有的人们无论大病小病都喜好把输液作为治疗的优选,如感冒输液、创伤输液、腹泻输液等。专家指出,这主要是由于几种认识误区造成的:
一、输液治病好得快。有些人认为“输液治病好得快”,只要得了病,首先想到的就是输液。某机关张干事,每次患病来医院诊疗时,都要求“吊几瓶药水”。有几次,医生认为他的病不需要输液,建议他选择吃药或打针,他都不乐意:“打针、吃药不仅好得慢,而且挺麻烦,还是输液好得快!”
二、大病小病都输液。在一些人的观念中,输液似乎是治病的“都行药”,不管是感冒、发烧、腹泻还是头痛脑热,都习惯性地要求输液。一次,某校老师小吴参加篮球赛时不慎扭伤了脚,医生给他拍片检查后,准备给他推拿治疗。小吴却不配合,恳求医生说:“我的脚疼得厉害,你赶紧给我输瓶止疼的药水吧!”弄得医生哭笑不得。此外,有很多人患了感冒后,往往也要求输液治疗。
三、输液可以防病。有的人把输液当作防病手段,盲目进行输液。某退休老干部张老在和老战友闲聊时,得知输液可以防脑血栓,就要求医生给他输一些活血化淤、降低血液黏稠度的药物。医生不同意他的要求,张老却说:“到了我这把年纪,有病要治病,没病也要打打吊瓶防病啊!”
四、输液补充营养。有的人觉得,营养补充得再好,也不如输营养液来得快,因为“输液是直接把营养输进身体”。某部士官小张每次体能考核前,都喜欢到卫生队设法输一瓶葡萄糖来“补充能量”。“嘿!输液比喝保健饮料都给力!”小张这样对战友们说。
过度输液危害大
专家提醒,输液不是“都行药”,不可能“液到病除”。相反,过度输液还可能导致一些不良后果。
一、降低人体免疫力。在自然状态下,人体对周围环境的病菌具有较强的防御能力。如果大病小病都依赖输液,不仅会增强人体的耐药性,还可能干扰人体的正常防御功能。久而久之,就会形成难以控制的恶性循环,降低人体自身的免疫能力。
二、损伤人体肝肾等器官。俗话说:“是药三分毒”。输入的药液进入人体后,大部分都要经过肝脏代谢,最终由肾脏排出体外,这会加重肝肾的负担。长期输液,就可能对肝肾等器官的功能造成损伤。如临床上较为常用的氨基糖甙类抗生素,除可能引起肾功能障碍外,还会对听力造成损害。
三、存在较大风险。既使输液前做了无菌化处理,溶液的浓度合理,速度得当,输液也依然存在难以预知的风险。如身体虚弱者、心脏功能欠佳者,都对身体“容量”的变化十分敏感,即使只输入普通生理盐水,也会加重心脏负担,引起严重的不良反应。专家提醒,静脉输液发生不良反应的比例,在所有药物剂型中“高居优品”,是最不安全的给药方式。
四、导致人体菌群失调。人体的体表及体内寄存着许多细菌,正常情况下保持菌群间的平衡,就不会引发疾病。过度输液会导致人体固有的细菌菌群失调,增加细菌的耐药性,为今后的治疗带来难以想象的不良后果。
五、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当体内输入致热、致敏物质,如游离的菌体蛋白或其他代谢产物时,这些物质的输入可能造成人体不良反应,如发热、红疹、瘙痒、肿胀等过敏性反应,严重者还可能休克甚至死亡。此外,长期注射浓度过高、刺激性较强的药物易引起静脉炎等病症。
对症输液保健康
“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
大家要了解“能口服药就不肌肉注射,能肌肉注射就不静脉输液”的医学常识。以感冒为例,多数感冒属于病毒感染,一般一周左右即可自愈建议的办法是适当休息、多喝水、补充维生素,或通过口服抗感冒药物进行治疗。所以,古人对感冒就有“吃药不吃药,都是七天好”的说法。当然,如果感冒患者症状较重,如高烧不退、食欲极差、频繁呕吐、继发细菌感染时,就要及时请医生诊断,决定是否需要输液。
“小病无需输液”
工作或训练时出现擦伤、扭伤、轻微关节损伤等,在没有骨折、大出血的情况下,用传统的外敷给药的方法比输液更为合理有效。一般在24小时内冷敷,减少局部出血肿胀、防止炎症扩散。24小时后热敷,促进炎症部位药物吸收。这类伤病员既不需要口服药物,也不需要输液,应适当休息,把患处置于稍高于心脏水平位置即可。只有在创伤面比较大、污染重、出血多的情况下,才需要根据具体情况由医生决定输液的种类和数量。出现普通腹泻,一般口服药物可以很快生效,只有长期、反复腹泻导致脱水及电解质紊乱的患者才需要考虑输液治疗。
“酒后‘打吊针’,多数没必要”
要走出输液好得快、能防病、能解酒等认识误区。如酒后“打吊针”,多数
吃完这些药千万不能马上晒...
临床上常见的发生光敏性药疹的药物有喹诺酮类抗菌药、磺胺类抗菌药、布洛芬、氢氯噻嗪、氯丙嗪等,在使用这些药物...
暴雨急救防御的常识
发生洪水如何自救?一个地区短期内连降暴雨,河水会猛烈上涨,漫过堤坝,淹没农田、村庄,冲毁道路、桥梁、房屋,...
夏秋之交防脑血管病
进入秋季,昼夜的气温变化加大,若遇雷阵雨天气,除温度下降外,气压也会发生较大变化,从而引发老年人心脑血管疾...
寒冷冬季更要警惕脑出血
寒冷是脑出血的催化剂,虽然脑出血可能袭击任何人,发生于任何地方任何时候,但脑出血事件更可能发生在寒冷的冬季...
腹股沟斜疝术后注意事项
1.体位 术后六小时去枕平卧,头偏向一侧,膝下垫一软枕,使髋关节微曲,减少腹壁张力,利于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