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病夏治问答
西安市中医院 2012-11-02
冬病夏治问答
什么是“冬病”?
“冬病”指在秋冬季发作或加重的疾病。中医认为,这类疾病与寒邪为患、人体阳气不足有关,患者多有宿疾。入冬后,由风寒之邪侵犯人体,引动宿疾而发病,如支气管炎、慢阻肺、肺纤维化、支气管哮喘等,此类疾病虽可发生于春夏等季节,也属“冬病”范畴。其他包括风湿与类风湿性关节炎、老年畏寒症以及属于中医脾胃虚寒类疾病都可以纳入“冬病”范畴。
为什么“冬病”要在夏天治?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是在中医“冬病夏治,冬病冬防”、“子午流注,适时开穴”理论指导下的一种独特的外治疗法。它融合了中医学、时间医学、免疫医学等诸多学科的知识。该疗法主要在特定的时间段内,即在农历“夏至”、“头伏”、“中伏”、“末伏”的时令期间,采用穴位贴敷的方法,通过中药对人体穴位的刺激,激发经络功能,调和气血,改善血液循环,促进和调整机体的免疫功能,调动人体的内在抗病能力,调整机体和外界环境的平衡,并调节人体的动态平衡,从而达到“内病外治”的目的。
夏季是一年中最炎热的时候,此时人体阳气发泄,气血趋于体表,皮肤松弛,毛孔张开,在穴位上贴敷药物易于渗透皮肤,疏通经络,调节脏腑。因此,在“夏至”后,开展“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疗法,对疾病的预防、治疗可起到事半功倍的效果,这也是中医“治未病”思想的具体体现。
穴位贴敷的原理是什么?
经络内属脏腑,外络肢节,沟通内外,贯穿上下,将人体各部的组织器官联系成为一个有机的整体,运行气血营养全身,使人体各部的功能活动得以保持协调和相对的平衡。贴敷用药多属热性中药,贴敷于治疗穴位可激发阳气、鼓舞正气、祛除病邪,平衡阴阳、清肺益肾、健脾化痰、止咳平喘、提高免疫力、祛除体内陈寒,并为机体储备阳气。阳气充足则疾病好发季节不易被外邪所伤。近年来的临床观察表明,穴位敷贴疗法能增强机体非特异性免疫,降低气道高反应性,减少过敏,还有一定的消炎和改善肺功能的作用。
“冬病夏治”有哪些治疗方法?
“冬病夏治”是根据中医“春夏养阳”的原则,在夏天来临的时候对人体的穴位进行的一系列治疗,有穴位贴敷、口服药物、中药足浴、针灸、中频离子治疗等方法。其中穴位贴敷不增加肠胃负担,婴幼儿、老年人、消化功能差的患者容易接受。
何时开始穴位贴敷?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疗法,根据中医理论“夏至”即是开穴的日子,只是在“三伏”里穴位贴敷疗效更佳。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的时间:
夏至: 5—10天贴一次,连贴三次为一个疗程。
三伏天: 5——10天一次,三次为一个疗程,连贴二个疗程。
贴后成人6~8小时取下,儿童2~4小时取下。连续治疗三年到五年效果更佳。
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治疗时间:
夏至:隔日贴一次,连贴3—5次为一疗程。
三伏天:一伏一疗程,连贴二个疗程。
穴位贴敷可治哪些疾病?
“冬病夏治”穴位贴敷适合于小儿反复呼吸道感染、鼻炎、咽炎、哮喘、扁桃体炎、腺样体肥大、过敏性鼻炎等。同时对成人咳喘病、腰腿痛等冬季疾病,以及慢性咽炎、过敏性鼻炎、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风湿及类风湿性关节炎、颈肩综合征、腰椎病、寒性胃溃疡、痛经、体虚感冒等疾病有较好的防治作用。不仅可以减少疾病的发病频率,还可以提高机体对疾病的抵抗能力。病程短、病情轻的患者,应连续贴敷3~5年。病情重、病程长者可终身贴敷。
穴位贴敷有哪些注意事项?
一、敷药前患者应洗澡或局部清洗,衣着宜凉爽,避免过多出汗。治疗期间如有不适反应及时请教医生,如果外敷时感到局部灼热痛痒难忍,可以随时揭去药膏。
二、贴敷期间,饮食要清淡,少食生冷、油腻及过咸的食物,少食辛辣刺激食品。
三、贴敷患者当天避免过度吹电风扇,避免在过冷的空调房中停留,更要避免空调冷风直接吹到贴敷部位。
四、热性疾病,阴虚火旺,孕妇,皮肤过敏,有疮、疖、痈等皮肤破损者以及严重心肺功能疾患者不能采用。
五、遇有发热外感时应暂停贴敷。
六、贴敷药片应放在冰箱冷藏室中或阴凉干爽处保存。
正确认识脂肪肝
由于各种原因引起的肝细胞内脂肪蓄积过多,脂肪含量超过肝重量(湿重)的5%(最高可达40-50%),或在组织...
中西医结合治疗老年性黄斑...
老年性黄斑变性(age-ralated macular degeneration, AMD)亦成年龄相关性...
用哲理指导养生
所谓“哲理”养生,就是以“道”养生,通过对养生哲理的感悟来指导养生的实践。用哲理指导养生是养生的关键。哲学...
中医养生跟着季节走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随着季节的变化而变化,“天人相应,顺时养生”是中医的养生观,因而人体的保养也应该随着季节而...
谈谈中医养生
谈中医养生 最近因为“最贵的中医”—-张悟本的事情,社会上对于养生的议论纷纷扬扬。对于此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