林三仁谈“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

2013-03-25 求医网

  2006年10月21日,第四届中国主任医师年会在北京人民大会堂和职工之家宾馆开幕和举行,在会议期间,记者就胃食管反流病的最新进展以及临床诊断和治疗方面的问题采访了到会的消化内科专家林三仁教授。

  记者:林教授,我注意了一下,您本次大会的主题报告是关于“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方面的内容,我想目前来说消化系统的疾病非常多,那么您为什么单单只选择胃食管反流病这个主题来给大家介绍呢?

消化内科专家 林三仁教授

  林教授:有以下两点原因,首先,在世界范围内,胃食管反流病日益增多,影响了人们的生活质量;其次,目前国内学术界对该病的定义、分型分类、诊断标准和治疗意见尚不统一,对该病的诊治尚未达成共识,这会影响我国对该病诊治和研究的发展。

  最近,国际上出台了一系列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意见,但我国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却落后于西方国家,对某些概念和临床研究材料所掌握的标准不一致,所以对各项研究无法进行相互比较。当然也有一些很好的研究,其中部分研究符合国际统一认识,但是也有部分研究并不符合,而且认识程度深浅不一,诊断标准也不统一。所以,急需制定一个我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共识,为此我们召开了这次研讨会。 [page]胃食管反流病共识制定的过程[/page]

  记者:请您介绍一下胃食管反流病共识制定的过程。您认为这项共识出台后对国内目前的临床医生在临床实践中会有何作用?

  林教授:这次共识是依照当前国际上最普遍、最先进的共识意见程序——Delphi阶层程序达成的,其过程是,首先参照Delphi阶层程序组成专家组,由专家起草一系列条款,经过几轮反复修改和研讨后提呈到大会上进行表决。

  这次达成的胃食管反流病共识具有一定的权威性,因为专家组是严格遵照Delphi阶层程序标准挑选的,即专家具有一定代表性,具有实践经验且代表不同观点,从而保证了决议本身的代表性和权威性。

  本次会上,专家组就胃食管反流病的概念、典型的反流症状、影响生活质量的症状和我国的特点等问题进行了讨论。我国在胃食管反流病诊断方面与西方国家最大的不同是,我国对凡有上腹不适症状者均推荐进行胃镜检查,因为在胃镜下可以直接、准确、及时地鉴别出糜烂性和非糜烂性病变,而且我国高发的食管癌和胃癌也必须通过胃镜检查才能做出诊断,因此,在这方面我国是比较先进的。西方国家在诊断胃食管反流病时一般先进行质子泵抑制剂(PPI)试验,最后才做胃镜检查,这一诊断过程相对较长。所以在这次共识会议中我们讨论了诊断步骤,把我国的先进之处体现出来,突出中国特色。

  另外,专家组还对争议最大的非糜烂性胃食管反流病以及Barrett食管的诊断标准达成了共识。目前对Barrett食管的诊断有2种观点,一种观点认为出现肠化生才可以诊断,另一种认为有柱状上皮就可以诊断。我国在这方面研究的并不多,面对这两大主流观点,专家组接受了一种普遍的诊断标准,即柱状上皮替代食管下段鳞状上皮,同时进一步明确有无肠化生。这就为将来诊断标准的修订做了准备,对临床研究和实践均具有指导意义。

  专家组对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原则也达成了共识,使今后我国在胃食管病诊断、治疗和研究中都会有章可循,更有利于全国医学水平的提高。

  记者:请问共识是否已经出台了呢?

  林教授:还没有,不过我已经把稿件交付印刷了,估计大概2006年11月底应该可以出台。

  记者:相信临床医师都在期待着这项共识的发表,最后,谢谢林教授接受我们的采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