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3-21 求医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光临求医健康访谈间,今天非常高兴请到宁波市中医院 中医情志病专科黄东源大夫到我们的访谈间,与大家谈一谈儿童心理方面的问题。 首先我就想问黄大夫,心理疾病是怎么产生的呢?
黄东源大夫
黄东源大夫:
随着人们工作和社会生活节奏的不断加快,精神心理疾病的发病率也急剧上升。那么,导致现代人心理疾病的诱因有哪些呢?
一、超负荷的工作压力
都市白领群体在社会整体节奏迅速加快的同时,更容易被高强度的工作压力所困。许多人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且常常得不到及时的放松调适,久而久之便会产生焦虑不安、精神抑郁等症状,重则诱发心理障碍或精神疾病。从生理学的角度看,个体的精神状态如果总是高度紧张的话,会造成内分泌功能失调及免疫力下降,会产生各种身心疾病,甚至会导致“过劳死”。
二、感情与家庭的变故
目前。由于感情受挫和婚姻变故所引发的心理问题越来越多。失恋无疑是很痛苦的情感体验,失恋的一方会因对感情的难以割舍而痛苦不已,失落感会加重心理失衡的程度,有些人因此产生心理障碍甚至是不理性的极端行为,给对方和自己造成难以弥补的伤害。
随着社会思潮及观念的转变,以及对婚姻质量的重视和要求,离婚率在我国也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离婚后的受损方,尤其是女性,往往经受不住这种变故的打击,造成心理伤害。一项相关调查表明,目前我国离婚人群中,感到心理压力过重的约占70%,这一群体非常需要心理支持与帮助。
三、对网络的依赖心理
网络的出现,极大地方便了现代人的生活和工作,但其负面影响却是不容低估的。尤其是广大青少年,对网络有着极大的兴趣,上网成了他们当中一部分人生活中的重要部分。适当上网是有益的,但每天以大量时间上网,或上一些不健康的网站,极可能诱发上网人群的心理疾病。如长期上网聊天、游戏、网恋,极可能使上网者因长期处于虚拟状态而影响其对正常生活的认知、情感和心理定位,严重者甚至会发生人格分裂。
四、生活贫困加重心理压力
这一群体主要是下岗职工和高校的贫困生。由于下岗,尤其是夫妻双双下岗,其经济和生活来源处于弱势,心理压力更是可想而知。有些下岗职工观念一时难以转换,对家政、服务、建筑等工作还看不起,甚至出现“高不成、低不就”的尴尬局面。在生活压力与心理压力的双重作用下,极易导致心理疾患,甚至造成家庭破裂。
“贫困生”一直是高校的敏感话题。对于迈入高等学府的某些贫困生,一方面是经济状况的窘迫而申请“补助”,一方面是在虚荣心的推动下带着女朋友“上馆子、下饭店”,买名牌衣衫,经济上“捉襟见肘”,这种反差现象加剧矛盾心理,使这些人的患心理疾病的几率增加。
五、急功近利的心理倾向
在对事业的追求上,有些人急功近利,往往经不起失败的打击。他们对成功的期望植很高,又不想耗费太多的精力,总想以小博大,希望事半功倍。可现实生活却并不因人的主观意愿而改变,因而就容易产生失落感。也有些人因急于求成而拚命工作,不断自我加压,总是苛求自己,追求完美,结果事与愿违,心有余而力不足导致失败,并诱发抑郁症、自闭症等心理障碍。
六、学习任务过于繁重
从某种角度来说,现在最苦的人是学生,尤其是中小学生学业不堪重负。他们天天面对着读不完的书和看不完的复习资料,面对着父母老师的殷切期盼:考上名牌学校。不论是小学生、中学生还是大学生,存有各种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者不在少数。考试压力所引发的心理症状主要有:反应迟钝过激、焦躁不安、学习恐惧、抑郁及厌学心理。
七、过分溺爱独生子女
据报道,中国目前约有20%的儿童出现抑郁症状,其中4%为临床抑郁,即需要接受临床治疗的重症抑郁。许多独生子女的任性、自私、不善交际、适应力差等现象已为家长、学校和社会所公认,而造成这些问题的根源却不是孩子们。某些家长特别是祖辈们对隔代儿孙过于溺爱,在溺爱中长大的孩子从小以自我为中心,除了养成任性、自私等不良习性之外,还常常表现为性格孤僻、耐挫力差、社交恐惧甚至有暴力倾向。溺爱造成孩子们潜在的心理危机就像定时炸弹,引爆后的杀伤力是巨大的。
八、投资受损后无法承受
近年来,人们的投资意识在不断地增强,如买股票、买彩票、买房子、做生意等等。这其中既有投资的成分,也有投机的操作,当高风险的投入没有得到期望的回报或资本金严重亏损时,难免造成他们的心理失衡。强烈的挫败感、情绪的剧烈波动、巨额资金的亏本,很容易压垮一个人的心理防线,有的人甚至因此而轻生。
九、难以适应社会发展
现代社会飞速发展、瞬息万变,有些人却因种种原因而难以适应。这种不适应包括很多方面:对社会的不公平现象看不惯,又因自己无力改变现状而郁闷、烦躁;对单位里的分配不均看不惯,为自己的报酬偏低而愤愤不平;因信仰的苍白而产生失落感、无归属感;因个人技能与现代化的差距而焦急、无奈等等。上述这些可导致人们产生“心病”,轻则牢骚,重则嫉妒、厌世。
十、老年人缺乏精神关爱
我国已进入老龄化社会,对老年人的精神关爱是全社会都应当关注的大事。目前,我国绝大部分老年人的基本物质生活得到保障,但他们的精神生活和心理需求却未必尽如人意。特别是当他们生病就医的时候,缺乏儿孙们的精神关怀。君不见,为了挂上一个小儿科的号子,白发苍苍的老人们伫立在寒风当中;有几多披金戴银的俊男靓女能搀扶祖辈们上医院,还直嚷嚷“药费太贵”。殊不知当年他们的爷爷奶奶为了给他们买“肯的鸡”,自己却在吃“素鸡”。一项调查表明,目前我国老年人心理疾病有上升趋势,老人晚年失爱已成为不容忽视的问题,这是引发老年人心理问题的重要诱因。 [page]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page] 主持人:那么我们如何培养身心健康的儿童?
黄东源大夫:关爱孩子就是关爱明天。要提高国民素质,儿童身心的健康成长是关键。认知科学是当今世界备受瞩目的研究领域,寻求儿童认知科学量化指标,是国内外学者共同关注的难题。儿童认知能力的培养直接关系到儿童是否能成为未来社会有用的人才。因此,如何真正了解儿童不同年龄的心理特征,寻求科学量化指标,是目前医学、心理学、教育学等亟待解决的问题。环境和教育在认知发展中起着决定性的作用,当前学校和家庭更多地关注学生的知识技能教育,而对儿童学习和教育的核心内容——认知的关注就相对较少。
人们常说要让孩子“赢在起跑线上”。在各种“天才”故事的影响下,不少家长让自家宝贝提前接受知识教育,试图得到“早教育、早成才”的效果,这样做真的科学吗?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脑科学研究中心的研究成果,给出了一个相对客观的解释。认知是人类对客观世界的认识并指导人类的社会实践活动。儿童认知发展之所以存在差别,与儿童大脑发育以及每个阶段不同的心理特征息息相关。大脑是生物体内结构和功能最复杂的组织,也是极为精巧和完善的信息处理系统,掌管着人类每天的语言、思维、感觉、情绪、运动等高级活动。通常人们会认为,儿童的认知能力是循序渐进的。该项研究通过分析不同年龄儿童接受不同外部刺激时脑电波的反应,发现儿童认知能力的发展并不是匀速的,每个认知功能都有其发展的特点及规律,彼此是相互关联的。其中,学龄期阶段9-10岁是认知功能发展的关键期。儿童的认知能力的发展是有内在规律的,不同年龄段具备不同的认知特点。
法国思想家、教育家卢梭说过:“大自然希望儿童在成人以前,就要像儿童的样子。如果我们打乱这个次序,就会造成一些果实早熟,他们长得既不丰满也不甜美,而且很快就会腐烂。就是说,我们将造成一些年纪轻轻的博士和老态龙钟的儿童。” 对儿童因材施教,更符合儿童生理、心理发展的规律。教育儿童,要根据儿童的特点和规律,不宜拔苗助长。
生活中,父母往往对自己孩子的发热、咳嗽、打喷嚏过于关注了。这本无可厚非,因为对于弱小的孩子来说,生理疾病的确是头号敌人。但是,单纯关注孩子身体状况是不够的,一个真正健康的孩子,不但要身体健康,更要心理健康。
注意缺陷多动障碍(ADHD)、癫痫、品行障碍、对立违抗等多种疾病会造成儿童认知功能障碍,这给教育工作者和家庭都带来了很大的困扰,也是当前社会共同关注的热点。因此,我们认为细致而系统地探讨正常儿童及认知障碍患儿在不同任务下的认知能力,是非常必要的,同时也是前沿性的研究课题。
根据常州市第一人民医院儿童青少年心理咨询门诊一年来的接诊情况显示,就诊儿童中半数为儿童多动症问题。而治疗没有统一的方法,必须针对每个儿童的特点,采取个体化的综合治疗方案,采用生物反馈及心理治疗结合沙盘治疗设备等多种联合治疗方法,使患儿逐步恢复,身心能够健康成长。
有的年轻父母或者不了解情绪自然流露对孩子心理健康的意义,或者缺乏相应的耐心,他们往往不允许孩子公开自由地表达自己的情绪,特别是当孩子出现不良情绪时,他们强行地让孩子自我压抑,甚至有的父母还用体罚或变相体罚的方式压抑孩子的情绪的自然流露。家长们应该意识到,让孩子保持健康的心理,是孩子健康成长的需要,也是每个家长应该承担的责任。只有大家都高度关注儿童的心理健康,才能让每个孩子都拥有一个美好的明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