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晓红教授谈胃食管反流病治疗方法

2014-02-18 求医网

  烧心、反酸是胃食管反流病的主要表现,而胃食管反流病是消化科医生遇到的最常见的消化系疾病之一,是指由于胃内容物反流而引起的不适症状或并发症,它对人体健康以及生活质量可能造成很大的影响。然而目前,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度和就诊率都很低,很多患者由于不自知,往往延误了治疗时机。下面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晓红教授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情况进行了分析。

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 孙晓红教授

  专家简介:

  孙晓红,女,博士,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副主任医师,副教授。1990年毕业于哈尔滨医科大学医疗系,后在哈尔滨医科大学攻读硕士研究生,并于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工作至1999年,主要从事呼吸内科疾病的诊治,并先后完成住院医师、总住院医师、主治医师工作。主要致力于胃肠动力障碍性疾病和胃肠功能性疾病。包括胃食管反流病、贲门失弛缓症、功能性食管疾病、功能性消化不良、神经性厌食和神经性贪食症、功能性便秘、以及功能性腹泻等。

  主持人:孙教授,请简单介绍一下胃食管反流病,目前临床上,国际国内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情况如何?

  孙晓红: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比较高,在临床上也是非常常见的疾病之一。据统计,在西方例如欧洲、美国等国家,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在10%~30%,尤其在孕妇中,出现烧心、反酸的人更多。在中国,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相比西方国家而言相对较低。根据对北京、上海两大城市及周边城市在1997年做的调查显示,普通人群胃食管反流病的发病率在6%左右,这些人群做胃镜检查,出现食管粘膜损伤的发病率在2%左右。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人群发病的年龄分布上,儿童是不是高发人群没有详细的统计数据,但已经有的数据显示目前胃食管分流病仍然多数集中于成年人身上,这和儿童和成人的发病机制是有所区别的。对于婴儿来说,因其还不能清楚表达身体的不是,我们可以从根据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些现象寻觅,比如我们经常说的小孩吐奶,这与他们下食管括约肌发育有关,需要我们特别注意。

  主持人: 胃食管反流病除了食管本身的典型表现外,是否有累及食管外的临床症状?临床上医生如何鉴别诊断和规范化治疗?

  孙晓红:普通病人如果泛酸、烧心或者胃部不适基本完全可以自我感知,能够基本详细说出自己不适的症状。但有一部分胃食管反流病的病人,甚至包括医生本身,仍无法明确的说出不适的具体部位甚至是没有特别明显的胃食管反流病常见的一些表现。这其中,有的病人胃食管反流的症状不是非常典型,却有咳嗽、哮喘等症状,去呼吸科就诊,使用了一些支气管舒张的药物,但效果却不是特别好,这时候有经验的医生会考虑到是否和胃食管反流病相关。

  [page]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有哪些 [/page]

  主持人:目前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的方法有哪些,请简单介绍药物方法和手术治疗的疗效、适应证和风险?

  孙晓红:目前,人们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知度和就诊率都很低,医生也常常因其与哮喘等疾病症状相似而误诊。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晓红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进行了详细的分析。

  目前,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首先推荐一般性治疗。所谓一般性治疗是指改善病人的饮食习惯和不良的生活方式,例如有人喝咖啡会引发胃食管反流而导致烧心、泛酸,那么我们可以让他戒掉咖啡或者少喝。另外,有的人吃的过饱也会激发胃食管反流病的一些症状,所以我们会建议他吃七八分饱,尽量让患者避免生活过程中出现一些不利因素,这是我们首先对胃食管反流病患者进行的治疗,也可以说是宣教。因为无论以后患者采访药物治疗抑或是手术治疗,这个一般性治疗都是必须首先要进行的并贯穿于始终的。

  对胃食管分流病患者在一般治疗后,我们一般推荐首选的治疗方式为药物治疗。但到目前为止,药物治疗仍然还是对症治疗,还没有对于病因治疗的有效药物。对症治疗的目的为缓解胃食管反流病导致的一些症状,药物治疗可以选择如抗酸、抑酸以及一些促进胃动力的药物。

  除了药物治疗外就是手术治疗。我个人不建议每个患者都进行手术治疗,但在一些特殊情况下我们会根据具体情况推荐患者是否进行手术治疗。手术治疗的情况主要有:在临床上需要长期用药,基本不可能停下使用药物的病人;使用药物后会出现一些不良反应的病人;用药效果不适特别好的病人;病人出现巨大的裂孔疝,这种裂孔疝不用药的时候出现非常严重的反流性食管炎,用药后炎症能够愈合,停药之后又会复发,这样反反复复的患者,对于以上这些情况的病人我们就建议做手术治疗,因为长期的药物治疗不但增加患者的经济负担,同时也可能给患者带来一些副作用。

  手术治疗主要包括内镜治疗、腹腔镜治疗、开腹治疗等。目前在临床上我们推荐微创手术,就是在腹腔下做一个胃底的折叠手术,经过临床证实手术效果较好,根据手术后病人随访10年表明,病人症状缓解非常不错。但正如事物不可能十全十美一样,仍然有一些病人即使做了手术也还需要药物维持。因此,在进行手术治疗前,我们会把手术的风险以及效果等如实告知患者,有的情况下手术效果不一定能够完全治疗好胃食管反流病,术后也仍需药物维持。此外,胃底折叠术是把胃底翻上来一块,把胃包裹起来,无形当中减少了胃的容积,所以做了手术的病人往往会有腹胀,吃了一点儿就有早饱感觉的情况出现,这种手术可能出现的并发症也要让患者获知。最为重要的一点是,如果病人需要做手术,术前医生一定要很好的评估病人食管的动力,如果病人食管已经没有蠕动收缩的能力,那么手术的意义也就不大了。

  [page]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新进展介绍 [/page]

  主持人: 在2011年5月10日举办的美国疾病消化周(DDW)都有哪些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新进展可以和我们分享一下吗?

  孙晓红:美国消化疾病周(DDW)是消化领域内最大的年度盛会,在2011年5月10日举办的DDW上都有哪些关于胃食管反流病研究的新进展

  DDW是一个全球性的消化领域内的国际盛会,今年参加会议人数达三万人次,规模非常大,它包括消化领域各个系统,无论是基础的还是临床等,可谓包括万象。因此,在DDW上关于胃食管反流这一部分也有一些研究,但在这个相对来说更大的范围内就显得不是那么饱满,相对会少一些。

  此次DDW会议上关于胃食管反流病在治疗进展上的报道不是特别多,主要集中在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是推荐手术还是寻找一些新的药物。我们知道,胃食管反流病发病的最重要的机制是阀门失去了正常调节的功能,例如我们常听说的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在这次DDW会议上专家也就此探讨了能否寻找到一种药物治疗一过性下食管括约肌松弛,我想这可能是未来治疗的热点,这次会议上也对此做了深入的探讨和报道。

  除此之外,本次DDW会议上还探讨了一些关于胃食管反流病检测的方法,比如阻抗检测方法,新的食管压力测定方法等。目前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检测上我们的主要检测方法为三维地图式的彩色图谱,我希望未来在检测方法上会有提高。

  [page]未来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 [/page]

  主持人:未来是否有更好的方法治疗胃食管反流病?生活干预将会成为主流吗?

  孙晓红:生活方式的改变是目前很多常见疾病的一种有效的治疗方法,那么胃食管反流病作为常见的消化系统疾病,生活干预会成为其治疗的主流吗?未来是否有更好的治疗方法呢?近日,北京协和医院消化内科孙晓红教授做客《专家访谈录》,对胃食管反流病未来的治疗方向进行的畅想。

  对于胃食管反流病来说,很多人认为它是和酸息息相关的,事实上是酸存在的位置不对,它本应该存在于胃内,但是它却反到了食道当中,因此胃食管反流病事实上是上胃肠动力障碍的一个酸错位的疾病。因此,在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上很多人认为首选的治疗方式应该为抑酸,但抑酸治疗后病人临床症状虽然缓解了,反流却还存在,指标未治本。所以对于胃食管反流病的治疗,我个人建议下一步的研究方向应为为如何更好的改善胃肠的动力,什么药物或者治疗方法能够增加下食管括约肌或者胃食管交界处阀门的作用。对此,协和医院也做了一些尝试性的工作,我们对病人进行生物反馈治疗,希望食管裂孔也就是隔角的地方能够增加下食管括约肌(胃食管交界处)高压带压力,目前取得了一些好的效果,但是现在还没有完全作为一种常规治疗的方法应用于临床。

  对于干预治疗会不会成为胃食管反流病治疗的主流,我认为干预其实一直应该作为贯穿整个治疗过程中的方法,它不一定能够完全起作用,却能够很好缓解和帮助治疗效果达到更好。

  主持人:感谢孙主任的介绍,建议患者在治疗在胃食管反流病同时,改变不良生活习惯和饮食习惯,最后祝大家早日康复!

  更多专家视角:

  毛华谈宝宝无故反复呕奶应排查胃食管反流

  谭松涛:顽固哮喘或因胃食管反流作祟

  刘玉兰、郝建宇教授谈胃食管反流病

  林三仁谈“胃食管反流病专家共识”

  【文章转自:医学论坛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