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newwap/images/logo.jpg)
2014-02-13 求医网
一群经过多次检测证实未感染艾滋病毒,却依然整日忧心忡忡,害怕自己患上艾滋病人群逐渐形成一个特殊的群体,被称为“恐艾族”。近年来,该群体有不断壮大之势,越来越多正常人加入到“恐艾族”行列。“恐艾”是不是病?需不需要治疗?应如何克服“恐艾”心理?近日,带着种种疑问,笔者走访了广东三九脑科医院,采访了该院心理行为医学科张延赤主任。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张延赤主任
专家简介:
科 室: 广东三九脑科医院 神经内科四区
职 称: 副主任医师
近日,一种被称为“阴性艾滋病”的神秘病毒卷袭网络与媒体,造成很多曾经有过高危性行为的人们提心吊胆,怀疑自己是否被艾滋病所感染。据悉,自2009年6月以来,陆续有人向卫生部反应自己出现疑似艾滋病急性期症状。从2009年7月开始,中国疾控中心启动调查工作,结果显示,受调查者艾滋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未检测到相关致病病原体,缺乏新病毒或未知病原体感染的证据。
何为“恐艾综合症”?
据广东三九脑科医院张延赤主任介绍,“恐艾综合症”即艾滋病恐惧症,简称“恐艾症”。指一部分人群在强烈的恐惧状态下,常伴随焦虑、抑郁、强迫、疑病等多种心理症状和行为异常的心理障碍。不少患者认为,自己身体不适就是感染了艾滋病病毒,他们会反复上网查询、拨打咨询热线,或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却又总对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认为检测不准确。“恐艾族”大多有一定躯体症状,如胸痛、心悸、疲乏,头晕、头痛、腹痛、体重下降、咳嗽、便秘、视物旋转等,且大部分人系在多家医院就诊过,做过非常全面的检查却仍查不出具体是什么疾病,但他们却拒绝认为自己是心理疾病,对自己因恐惧导致的种种强迫行为、抑郁情结没有正确的认识,一般均系在医生或家属的强烈要求下方到心理科就诊。“恐艾族”及早进行综合心理治疗很必要,但多数患者不认为这是心理疾病、早期一般不会想到接受心理治疗,通过心理干预后,躯体不适症状也会得到缓解或消失。
“恐艾综合症”诱因各异但心理状态大同小异
很多人认为,“恐艾族”大多由于有过高危性行为而造成心理恐慌形成,其实不然,临床上可见患上“恐艾综合症”的诱因形式多样,有因为在理发店理发时刮胡子刮破皮后,认为理发店的刮刀不干净,会被血液传播得艾滋病,之后出现反复洗脸症状;有的参加无偿献血后担心采血时所使用的针头不干净,怕自己被传染艾滋病的,可表现为对血产生恐惧,回避所有可能见到血的场合;有的则是在乘坐公交车时遭“性骚扰”后出现担心会被染上艾滋病;更多的则是在进行了高危性行为后产生害怕感染艾滋病心理……
强迫、疑病、焦虑 是“恐艾族”常见病症
据张延赤主任介绍,不管是什么诱因导致的恐惧艾滋病心理,此类人群均有类似的心理状态。常见的有强迫、疑病、焦虑等几种症状,同时伴有抑郁、恐惧情绪。
强迫症状者一般为没有经历过容易引起艾滋病感染的行为,但知道艾滋病可以通过血液或性行为传播,他们通过自己主观想像或联想而产生恐惧。出现不停洗手、洗脸,对血液、献血、理发、刮胡子、拔牙、输血、性交等十分敏感,认为这些都可能让自己染上艾滋病,导致过分谨慎,甚至有洁癖,极力回避各种可能被感染艾滋病的场合。
疑病症状者则主要表现为深信自己已经患上了艾滋病。他们反复检查,四处求医,虽然多次检查结果均为阴性,但仍不能消除其恐惧和担忧。
焦虑症状者一般有过高危行为,他们经常提心吊胆,处于高度警觉状态,担心自己已经感染艾滋病,整天拿艾滋病的症状与自身情况进行对照,越对照就越觉得自己患有艾滋病,如临大敌。
[page]如何克服“恐艾综合症” [/page]
张主任称,“恐艾族”大多非常关注自己的身体变化,如皮肤上起了一个红点,过去可能不注意,但有了“恐艾”心理后,他们就会把皮肤上的这种变化放大,精神处于高度紧张状态,而过度的神经紧张,如恐惧、着急等,极易造成内分泌和神经系统的紊乱,从而出现腹泻、口干、无力、抵抗力下降等症状,甚至出现咽炎、皮炎、口腔感染等各种类似于艾滋病急性症状的病症。这又进一步加剧了“恐艾”心理,逐渐形成一个让“恐艾”者无法走出来的恶性循环。
如何克服“恐艾综合症”?
正确认识艾滋病。
艾滋病的传播途径只有性、母婴和血液传播。该病毒在体外的生存力非常弱,离开人体存活时间不超过半小时。与艾滋病病毒感染者或病人握手、拥抱、说话甚至一起吃饭、共用工具(如电话)、共用钱币、共用卧具、共用马桶,都不会感染上艾滋病。艾滋病的确存在潜伏期,而且有的感染者潜伏期会长达10多年,因此有高危行为者每3个月到半年都要做一次艾滋病检测。张延赤主任表示,“恐艾”原因之一是对艾滋病预防知识缺乏了解或是一知半解、过于片面,因此多了解艾滋病防治基本知识,是消除恐艾症的根本措施。他建议广大“恐艾族”一定要相信科学的检测手段,如果定期检测没问题,即可完全排除感染的可能,千万不能通过上网查阅资料等方式,‘照书生病’,无谓地担心和猜疑。
控制强迫、疑病行为。
张延赤主任认为,克服恐艾心理还要做到控制、停止反复检查、上网查资料、反复看医生等强迫、疑病行为,如不能自行控制,则应尽早求助于心理医生。另外,造成恐艾心理也与个人本身的性格基础以及心理障碍有密切关系。对于心理障碍引起的恐艾症,要尝试转移注意力,将精力集中在工作或学习上,减轻不必要的忧虑和担心。如果经过正规检测,还会出现自我难以控制的怀疑,就要积极进行心理治疗,以便早日克服疑病心理,恢复正常生活。
不要因“恐艾”而拒绝性
很多“恐艾”者同时是“恐性”者,他们通常在经历过高危性行为后出现“恐性”心理甚至拒绝性爱,认为性行为是艾滋病传染的极高危行为。张延赤主任称,“恐艾”者的“恐性”心理一般与童年经历的性冲突有关,当下的性冲动将成长过程中的性冲突与性恐惧唤醒,并与个体的道德观相冲突,因此当事人会觉得不道德、耻辱、不舒服,所以要压抑性。这类人可以通过心理治疗对性重新认识,可以逐渐打开心结,消除“恐艾”与“恐性”。
更多专家视角:
焦志安教授谈:恐艾症的病因及治疗
两位专家对:“行为病”和“恐艾症”的答疑
徐克沂教授做客探讨正确认识艾滋病的话题
专家访谈:曾光教授谈恐艾症的相关内容
【文章转自:凤凰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