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家詹文华:正确使用胃肠营养品

2013-12-03 求医网

  现在社会,工作压力大,生活节奏加快了,生活饮食不规律导致很多人都患上胃肠疾病,有些人认为随便去药店买一些止痛药对付,其实这都是不当的,我们应该准确的了解自己胃部的状况,对症下药,才能免于长期忍受病痛的折磨,下面听听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詹文华教授的介绍。

胃肠外科专家 詹文华

  专家简介:

  詹文华,外科教授,博士生导师,中山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原院长,胃肠外科首席学术带头人,中山大学胃癌诊治研究中心主任。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委员、胃肠外科学组组长、广东省外科学会主任委员。美国外科学院委员。主要从事胃肠胰腺外科、外科肠内肠外营养的临床和基础研究。在专业期刊发表学术论文200余篇。主编及参与编写《消化道吻合器及其应用》、《胃肠外科学》、《胃肠外科手术学》、《现代外科学》、《腹部外科学》、《外科学》等著作。多次获卫生部、广东省卫生厅、省科委奖项及吴阶平医学研究奖。获2005年度中华医学奖二等奖和广东省科技进步奖二等奖各一项。

  主持人:詹教授你好!

  詹文华:大家好!

  主持人:您是著名胃肠外科专家,同时也是中国临床营养理论和实践的推动者之一,您如何看待临床营养治疗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詹文华:临床营养治疗是非常重要和必要的。这首先是因为“营养不良”的常见性。临床营养治疗主要实施于住院病人。在住院病人中,营养不良的发生率很高。根据国外的统计数据,住院病人营养低下或营养不良比例在欧洲为30%,拉美为50%。目前国内学者正在进行我国住院病人营养不良状况调查,具体数据很快会出来。相信我国住院病人营养低下或营养不良比例不会低,因为这一比例与国家的经济水平、人们的普遍健康状况是密切相关的。在各种疾病中,肿瘤病人营养不良比例更高,达到40%~80%,胃、胰腺、食道和头颈肿瘤患者营养不良率高达85%。其次,住院病人入院后营养不良仍会加重。因为钡餐、钡灌肠、B超、内镜、CT、MR检查等都需要禁食,胃肠手术肠道准备也需要禁食。我国的实际情况是,大医院病人拥挤,手术排不过来,病人等待时间更长,延长了住院时间,也会加重营养不良。

  第三,临床医生对营养不良的危害性认识不足,有相当多的医生并没有确立“营养不良也是病”的概念。手术病人营养不良可导致并发症和死亡率升高,住院时间延长,医疗费用增加。单瓶输注很不合理。 [page]肠外营养产品如何正确使用[/page]

  主持人:目前临床营养产品都是严格的处方药,尤其是肠外营养产品。那么临床应如何正确实施肠外营养呢?

  詹文华:首先是周围静脉和中心静脉输注的选择。如果患者需要较长时间、较高浓度的营养,就要选择中心静脉插管,否则病人易患静脉炎。大多数病人是需要短期的营养支持,要选择周围静脉输注。这个在临床上不是太大的问题。但有些地方也存在中心静脉穿刺过滥的情况。其次是要注意单瓶输注与“全合一”混合输注的问题。目前比较普遍的做法是先挂一瓶葡萄糖,再挂一瓶氨基酸,之后再挂脂肪乳。单瓶输注的做法,在大医院也很普遍。这是很不合理的。肠外营养的最合理方式是使用“全合一”,即将各种营养物质,包括脂肪乳、氨基酸、葡萄糖以及微量元素等科学地混合配置于同一容器内,同时输注给患者。“全合一”营养液符合人体生理吸收模式,营养物质能够被充分利用。

  另外还要注意合适的糖脂比例、低热卡低氮等。最后要强调“返璞归真”,就是在患者术后能进食、有胃肠功能时,还是要让患者进食,可以从流质开始,或者先使用肠内营养液,不要一上来就输注营养液。肠外营养仍不可替代

  主持人:胃肠外科应用临床营养,尤其是肠外营养在学术和实践方面有哪些新的观念和做法?

  詹文华:全肠外营养(TPN)是一个新的概念。TPN是指从胃肠道外供给病人所需的全部营养成分,包括足够的热量、多种氨基酸、必需脂肪酸、多种维生素和电解质及微量元素,使病人在不能摄入和吸收又要承受严重创伤或复杂手术后,仍能维持良好的营养状况。由于TPN所供给的营养物质不需要经过胃肠道消化即直接被机体组织利用,所以有“人工胃肠道”之称。

  有研究指出,接受全肠外营养支持的患者中,TPN仅对其中20%的病例起到救命作用。因此,必须掌握合适的指征,比如胃肠道梗阻、胃肠道吸收功能障碍、大剂量放疗、化疗或接受骨髓移植的病人,中或重症急性胰腺炎、严重营养不良伴胃肠功能障碍、严重的分解代谢状态伴有或不伴有营养不良,而胃肠道功能不能于手术后5~7天恢复者等。

  虽然肠外营养的费用和并发症限制了它的使用,人们也越来越多地把注意力放在肠内营养方面,但肠外营养仍有其不可替代的作用。允许低热卡肠外营养的观点已逐渐被大多数学者赞同,但术后低氮的摄入仍存在争议,尚需要大样本严格设计的随机对照试验进一步证实。单纯的低氮低热量肠外营养对术后病人机体分解代谢状态改善不明显,营养指标的改善也不很理想,因而很有必要探讨更为合理的低热量肠外营养支持方案,或者进行代谢调理,进一步提高临床营养支持效果。“三腔袋”产品可节约资源 [page]胃肠临床营养产品和临床营养的应用教授[/page]

  主持人:据介绍,肠外营养产品除了单瓶装以外,现在还出现“三腔袋”,这是一种什么产品?应用前景如何?

  詹文华:“三腔袋”产品一出来,我就叫好。“三腔袋”产品是把一个特制塑料袋隔成三个相对独立腔室,分别装入脂肪乳、氨基酸和葡萄糖,使用时挤压塑料袋,三种液体很快就充分混合了。这个产品很好地体现了“全合一”混合输注的肠外营养理念,这是此产品值得肯定的第一个价值。与分瓶输注营养液和人工配置营养液相比,“三腔袋”有明显的优势:所有的营养素都明显得到稀释,葡萄糖和脂肪乳的输入速度降低,氨基酸和热量同时输入,提高了糖脂利用率。作为工业化、商业化生产的产品,“三腔袋”的生产及后续临床使用过程经历严格质量控制。使用这个产品由于没有配置环节,避免了污染,也就降低了并发症的发生率。目前医院的配制中心很少有达到GMP标准的。如果“三腔袋”得到广泛应用,医院就不需要建立营养配置室,节约了医院资源,也减少了护士的工作量。现在人们普遍的看法是,像这样一瓶一瓶地挂,或者在不符合GMP要求的环境下人工配制,也没有出现问题呀!但是,现在科技发展了,人们对药品质量、安全性、方便性的要求越来越高。而且,大规模的工业化生产一定会使产品的价格不断下降。这对患者、医生、医院都是很有好处的。

  主持人:作为医生,您对临床营养产品和临床营养的应用有哪些期望?

  詹文华:目前临床营养产品能满足临床的需要。我要再次呼吁更多的临床医生重视患者的营养状况,树立“营养不良也是病”的观念,也希望《健康报》这样的主流媒体给予更多宣传。

  主持人:感谢专家的精彩介绍,以上就是关于怎样预防胃肠功能障碍的详细介绍,希望以上的内容能对大家能有所帮助,希望大家在平时的生活中能保持良好的饮食习惯。祝您身体健康。

  更多专家视角:

  吴咏冬主任介绍胃炎的治疗与保养

  专家刘沈林、叶柏谈冬季暖胃

  【文章转自:医学教育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