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3-09-03 求医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我们今天采访到的访谈嘉宾是西直门中医院主任医师王丽主任,一起来聊的是有关脑胶质瘤方面的问题。
王丽:各位大家好,我是王丽,很高兴就有关炎症性肠病的问题和大家交流。
主持人:炎症性肠病是一种恶性疾病,您能为我们讲讲炎症性肠病的病因吗?
王丽:遗传因素
炎症性肠病发病的另一个重要现象是IBD患者一级亲属发病率显著高于普通人群,而患者的配偶发病率不增加。
>>>>>>推荐阅读:韩英教授介绍炎症性肠病的症状与饮食禁忌
感染因素
微生物在炎症性肠病发病中的作用一直受到重视,但至今尚未找到某一特异微生物病原与IBD有恒定关系。有研究认为副结核分枝杆菌及麻疹病毒与CD有关,但证据尚缺乏说服力。
环境因素
近几十年来,炎症性肠病的发病率持续增高,这一现象首先出现在社会经济高度发达的北美、北欧,继而是西欧、南欧,最近才是日本、南美。这一现象提示环境因素的变化在IBD发病中起重要作用。流行病学研究提出不少与IBD相关的环境因素,其中可以肯定的是吸烟与CD恶化有关,相反对UC可能有保护作用。看来很难以单一或几个环境因素来解释这一现象。
有一个正在逐渐被接受的假说认为:环境变得越来越清洁,则儿童期肠道免疫系统接受的外源刺激减弱,由于早年形成的“免疫耐受”不完善,其后对肠道抗原刺激发生的免疫反应的自身调节就容易发生障碍。
免疫因素
炎症性肠病免疫反应的激活有多种假说
肠道特异性微生物抗原学说及针对肠上皮细胞的自身免疫学说尚缺乏证据。近年比较普遍被接受的学说认为,IBD患者存在“免疫耐受”缺失,因而对正常肠道抗原(食物或微生物)发生异常免疫反应。正常情况下,肠道粘膜固有层存在低度的慢性炎症,可能是对肠腔内大量抗原性物质的适应性反应。IBD患者由于免疫调节障碍,这种免疫反应不能被正常抑制,最终导致过度激活和难于自限。
炎症性肠病肠道粘膜的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的具体途径
近年的研究对这一途径的细胞及分子生物学机制已有了比较深入的了解。根据对所产生细胞因子类型的研究,已认识到CD是一种典型的Th1型反应,而UC则是一种非典型的Th1型反应。除免疫细胞外,肠道粘膜的非免疫细胞如上皮细胞、血管内皮细胞和间质细胞等亦参与免疫反应和炎症过程,他们之间相互作用从而释放出各种细胞因子及炎症介质导致肠道炎症的发生和发展。在这一过程中还有许多参与炎症损害的物质如反应性氧代谢产物、一氧化氮等。 [page]炎症性肠病治疗方案[/page]
主持人:患者应该去哪治疗呢?请您介绍一下。
王丽:补充液体及纠正电解质和酸中毒
轻度脱水而且呕吐不重者,可口服补液,WHO推荐的口服液配方为氯化钠,碳酸氢钠,氯化钾,葡萄糖或蔗糖,加水。脱水或呕吐较重者,可静脉输入生理盐水、等渗碳酸氢钠和氯化钾溶液以及葡萄糖。
减少肠道蠕动和分泌性药物
可小量应用阿托品、颠茄、普鲁本辛以减轻肠道蠕动,可止痛及止泻。也可应用氯丙嗪,有镇静作用,并可抑制肠毒素引起的肠粘膜过度分泌,使大便次数及便量减少。
具体方法
禁食1-2天,进行补液、消炎、纠正酸中毒。
可采用方法有:
葡萄糖盐水30毫升/千克体重,5%碳酸氢钠2毫升/千克体重,静脉滴注。
硫酸卡那霉素3-5万单位/千克体重、地塞米松2-4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次/日,连续3-5日。
庆大霉素1万单位/千克体重,地塞米松2-4万单位/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次/日。
有出血症状的可肌肉注射止血敏15-20毫克/千克体重,2次/日。或Vk3 0.2-0.3毫克、Vk1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次/日。
止吐可用胃复安,1-2毫克/千克体重,肌肉注射,2次/日。
寄生虫性肠炎时,除上述疗法外,应给予驱虫药治疗。
常见肠炎药品
整肠生(口服地衣芽孢杆菌胶囊)
适应症:本品主要用于细菌或真菌引起的急、慢性肠炎、腹泻。也可用于其它原因(如长期服用广谱抗生素)引起的肠道菌群失调的防治。
肠炎宁糖浆
适应症:清热利湿、行气。用于急、慢性胃肠炎、腹泻,细菌性痢疾,小儿消化不良。
主持人:感谢专家接受采访,感谢您的介绍让我们对疾病了更深的认识,最后祝患者早日康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