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newwap/images/logo.jpg)
2013-09-02 求医网
很多人的生活质量受到胃反酸、烧心等胃食管反流病症状影响。与此形成强烈反差的是,但是很多人从未听说过胃食管反流病,并且在明显具有该疾病症状的人群中,主动就医的人更是少之又少。针对这一结果,为提高大众对胃食管反流病的认识,我们专门采访到了北京中医院的蔡向文主任,了解有关胃食管反流病的详实信息和知识。
主持人:你好蔡主任!
蔡主任:主持人好!
主持人:胃食管反流病是如何引起的,请您具体介绍下?
蔡主任:第一抗反流屏障-食管下括约肌 20世纪80年代前期,多数学者认为食管下括约肌在解剖结构上实际并不存在,而仅是代表一种功能的名称。近年来,随超微解剖研究的深入,提示确实存在这种肌肉结构。胎儿食管功能的成熟发生在妊娠末期至出生后第1周。食管下括约肌位于食管末端与胃相连接处,其相应的食管黏膜有增厚改变,呈“Z”线,在抗反流中也起一定的作用。食管下括约肌压力(LESP)可因迷走神经兴奋而增加。
>>>推荐阅读:专访南方医院消化内科专家:常觉烧心快看胃
第二屏障-食管正常蠕动 食管正常蠕动发挥有效的食管清除作用,即反射性地产生原发性蠕动,将食物输送入胃中。有时食物从胃反流到食管,如食管功能良好,则食管上端又可产生继发性蠕动,迅速地将反流到食管的食物再送入胃内。正常情况时,食管有效地通过蠕动发挥清除作用,而在某些病理性胃食管反流患儿时常可见到患儿食管蠕动振幅低,及食管黏膜抗酸能力变弱。继发性蠕动减弱或消失,胃内容物可逆流向上经口溢出。食管炎往往使食管的蠕动能力受到影响,使清除酸性内容物时间延长。
食管黏膜抵抗力 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后,食管黏膜上皮不一定立即与之接触,因为上皮前防御机制-管腔内黏液层、静水层和黏膜表面HCO-3能发挥物理、化学屏障作用。食管黏膜易受酸、胃蛋白酶或胆酸的损害,当接触这类物质,黏膜电位差易改变,保护层受破坏。动物实验与临床观察证明,食管黏膜损伤最易发生于胃食管反流时。
腹腔内食管段长度与His角 食管是一根软性消化管道,腹腔内压力增高时腹腔食管段被钳夹呈扁形,食管与有效胃直径的比例为1∶5,腹腔内食管仅需要压力超过胃内压1/5时,即可发生关闭。食管腹腔段长度越长,功能亦越趋完善。年龄<3个月的婴儿腹腔段食管甚短,故易发生胃食管反流。
胃食管角又称His角,正常者呈锐角,起到抗反流的作用,出生后1个月形成,当在食管裂孔疝时大多数病例此角变成钝角。此角亦取决于腹腔内食管长度。
胃的因素 已有报道证实相当高比例的胃食管反流婴儿有胃排空延迟,这种现象也解释了为什么食后发生反流多于其他时间。胃排空、扩张及胃内容物量的变化均可影响到胃食管反流。也有研究证实了正常新生儿一直到出生后12周才出现正常的胃蠕动波,成熟需要一段时间,这就影响了胃排空,易发生胃食管反流。胃底部有蠕动发生点,当发生食管裂孔疝,其胃底部往往纳入胸腔,导致胃底对液体排空的作用受到影响,也发生反流。另外,在蠕动波与幽门开放之间缺乏协调作用时也可影响到胃的排空。值得提出的是,胃受到侵袭性因素影响常可诱发或加重胃食管反流。如近年报道Zollinger-Ellison综合征患儿胃酸分泌多,其发生胃食管反流亦明显增多。反流性碱性食管炎,十二指肠内容物中胃蛋白酶也有对胃及食管下端黏膜破损作用。
另外一些近期关注的抗反流机制,如膈食管裂孔和膈食管膜的似弹簧钳夹作用等。诸如上述各种机制综合形成了正常的抗胃食管反流作用。 [page]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如何治疗[/page]
主持人:患上胃食管反流病如何治疗?
蔡主任:为了减少卧位及夜间反流可将床头端的床脚抬高15-20cm,以患者感觉舒适为度,可使用床垫伴侣 (mattress genie)来辅助。餐后易致反流,故睡前不宜进食,白天进餐后亦不宜立即卧床。注意减少一般影响腹压增高的因素,如肥胖、便秘、紧师腰带等。应避免进食使LES压降低的食物如较脂肪、巧克力、咖啡、浓茶等。应戒烟及禁酒。避免应用降低LES压压的药物及影响胃排空延迟的药物。如一些老年含着因LES功能减退易出现胃食管反流,如同时合并有心血管疾患而服用硝酸甘油制剂或钙通道阻滞剂可加重反流症状,应适当避免。一些支气管哮喘患者如合并胃食管反流可加重或诱发哮喘症状,尽量避免应用茶碱及β2受体激动剂,并加用抗反流治疗。
H2受体拮抗剂(H2RA):
如西咪替丁、雷尼替丁、法莫替丁等。H2RA能减少24小时胃酸分泌50%-70%,但不能有效抑制进食刺激的胃酸分泌,因此适用于轻、中度症患者,可按治疗消化性溃疡常规用量,但宜分次服用,增加剂量可提高疗效,但增加不良反应,疗程8-12周。
质子泵抑制剂(PPI):
包括奥美拉唑、潘妥拉唑等。这类药物抑酸作用强,因此对本病的疗效优于H2RA或西沙必利,特别适用于症状重、有严重食管炎的患者。一般按治疗消化性溃疡的常规用量,疗程8-12周。对个别疗效不佳者可倍量或与西沙必利同用。
促胃肠动力药:
这类药物的作用是增加LES压力、改善食管蠕动功能、促进胃排空,从而达到减少胃内容物食管反流及减少其在食管的暴露时间。尽管这类药物种类很多,但根据大量临床研究结果,推荐作为本病治疗的药物目前主要是西沙必利。西沙必利的疗效与H2RA相仿,同样适用于轻、中症状患者。常用量为每次 5-15mg,每天3-4次,疗程8-12周。
抗酸药:
仅用于症状轻、间歇发作的患者作用临时缓解症状用。
胃食管反流病具有慢性复发倾向,据西方国家报道停药后半年复发率高达70%-80%.为减少症状复发、防止食管炎反复复发引起的并发症,有必要考虑给予维持治疗,停药后很快复发而证章持续者,往往需要长程维持治疗,有食管炎并发症如食管溃疡、食管狭窄、Barrett食管者,肯定需要长程维持治疗。H2RA、西沙必利、PPI均可用于维持治疗,其中以PPI效果最好。维持治疗的剂量因个别患者而异,以调整至患者无症状之最低剂量为最适剂量。
抗反流手术治疗
抗反流手术是不同术式的胃底折叠术,目的是阻止胃内容物反流入食管。抗反流术指征为:①严格内科治疗无效;②虽经内科治疗有效但患者不能忍受沉淀服药;③经扩张治疗后仍反复发作的食管狭窄,特别是年轻人;④确证由反流引起的严重呼吸道疾病。除第4项为绝对指征外,近年由于PII的使用,其余均已成为相对指征。
并发症的治疗
食管狭窄:除极少数严重纤维狭窄需行手术切除外,绝大部分狭窄可行内镜下食管扩张术治疗。扩张术后予长程PPI维持治疗可防止狭窄复发,对年轻患者亦可考虑反流手术。
Barrett食管:Barrett食管常发生在严重食管炎基础深,故积极药物治疗基础病是预防 Barrett食管发生和发展的重要措施,此时必须使用PPI治疗及长程维持治疗,有指征者以可考虑抗反流手术。Barrett食管发生食管腺癌的危险性大大增高,尽管有各种清除Barrett食管分子的报道,但运未获肯定,因此加重随访是目前预防Barrett食管癌变的惟一方法。重点是早期识别异型增生,发现重度异型增生或早期食管癌及时手术切除。
主持人:恐惧源于无知,听了专家的介绍,相信大家对胃食管反流病有了新的认识。最后祝大家身体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