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侃主任医师谈恐艾症的预防与治疗

2013-08-01 求医网

  主持人:各位网友下午好!欢迎大家来到求医健康访谈间,今天我们请到了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张侃主任医师一起聊聊恐艾症。

中国科学院心理所所长 张侃

  主持人:恐艾症有什么表现?得恐艾症会怎么样?

  张主任:最常见强迫、疑病这两类症状,同时伴有焦虑、恐惧、抑郁等情绪。可出现下列某个或是多个症状的表现。

  强迫思维:反复思考艾滋病的有关症状或曾经发生过的一些行为。

  强迫动作:反复检查身体,会表现出不停洗手,洗澡,清洗用过的东西或是小小的伤口等,对血液十分敏感,明知道这样的举动不对,但总控制不住自己。

  对偶然出现的一些与艾滋病的共同症状如皮疹,发烧,淋巴结肿大等具有强烈的不安感。

  总是感觉自己的体温不正常、身体虚弱无力等等,把艾滋病的症状套在自己身上。

  反复去做艾滋病抗体检测,对医生的判断或是检查的阴性结果持怀疑态度,总认为检测不准确或者现有试剂检测不出自己的病毒等等。或是心理负担可得到暂时的解脱。但没过多久,新的疑虑再次产生,使其不得不再次到医院要求检查。

  怀疑身边的每一位人都可能是艾滋病感染者,每一个物品都可能带有艾滋病病毒,担心身边的人会把艾滋病病毒传染给自己,或是担心自己的会传染给家人。

  严重的患者不仅仅是疑虑,常常会出现一些极端异常行为,如害怕到"危险"场合或公共场所,害怕与"可疑者"甚至任何人接触,怕伤口,怕血液,严重时整日不敢外出,不敢见人。

  (3)抑郁

  出现恐艾症的患者多数是在某些情况下偶然出现的一些可能感染感染艾滋病的行为如:不当性行为。出于对家庭责任感或是自身道德感的谴责,出现情绪低落,对外界丧失兴趣、不想说话、不想活动、吃不下、睡不着,常常悔恨责备自己,对前途悲观绝望,丧失信心。在压力下,非常容易出现一些疲乏无力、肌肉酸痛及腹泻等一些躯体症状。这也导致了患者更加的悲观。压力更大。恶性循环下更容易出现抑郁的症状。

  (4)焦虑

  想到或看到"艾滋病"这三个字及艾滋病的相关报道,甚至听到 "艾滋病"这个词时,会心慌气短,惊恐万分。经常提心吊胆,担心自己已感染或会被感染艾滋病;经常处于高警觉状态,如临大敌。同时也可能伴有各种躯体症状,如坐立不安,往复走动,唉声叹气等。 [page]恐艾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page]

  主持人:恐艾症主要是由什么原因引起的?

  张主任:(1) 高危性行为:男性多见,如与不明人士的无保护性行为;多个性伴侣;性伴侣检查出艾滋。这些危险性行为确实会使艾滋病感染的机会大大增加,另一方面,由于这种行为是社会道德规范所不容许的,因而在内心深处他们经常受到道德的谴责和社会的压力。

  (2) 对艾滋病知识缺乏正确了解。一知半解,导致被不明针头刺伤,公共场所的用具弄伤或是其他一些血液接触就怀疑自己可能感染艾滋。把艾滋病可能存在的症状作为艾滋病的特异性症状,与自己的感觉一一对号入座,使自己陷入深深的恐惧当中。

  (3) 恐艾症患者心理素质较弱,也是导致恐艾症的原因之一,而且表现症状更明显,多数背后还有更根本的心理问题,例如对性本身的困惑,成长经历中的某些心理创伤等等。矛盾感、羞耻感、负罪感,因而更容易出现艾滋病恐惧症。

  主持人:恐艾症应该做哪些检查?

  张主任:(一)抗体检测

  主要有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和免疫荧光试验(IFA)。ELISA:用去污剂裂解HIV或感染细胞液提取物作抗原,IFA:用感染细胞涂片作抗原进行抗体检测,如果发现阳性标本应重复一次。为防止假阳性,可做Westernblot(WB,蛋白印迹法)进一步确证。

  快速检测法,也称为金标法,也是抗体检测的一种方法,根据免疫层析法的原理,用于HIV抗体检测的定性检测。

  (二)抗原检测

  用ELISA检测P24抗原,在HIV感染早期尚未出现抗体时,血中就有该抗原存在.由于P24量太少,阳性率通常较低。现有用解离免疫复合物法或浓缩P24抗原,来提高敏感性。

  (三)核酸检测

  用PCR法检测HIV基因,具有快速、高效、敏感和特异等优点,目前该法已被应用于HIV感染早期诊断及艾滋病的研究中。

  (四)病毒分离

  常用方法为共培养法,即用正常人外周血液分离单个核细胞,加PHA刺激并培养后,加入病人单个核细胞诊断。

  主持人:今天的健康访谈就到这里结束了,谢谢张主任,非常感谢您作客我们节目当中。朋友们下期再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