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newwap/images/logo.jpg)
2013-04-25 求医网
主持人:随着社会步伐的前进,共济失调患者也越来越多。共济失调是由神经系统各个部位的很多病因引起的。任何一个简单的运动必须有主动肌、对抗肌、协同肌和固定肌四组肌肉的参与才能完成,并有赖于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共济失调的病因很多,首先须确定属于哪一性质的,然后考虑各有关的多种病因。那么,什么是共济失调呢?下面就来看看专家的讲解。
李晓红:共济失调是(ataxia)指肌力正常的情况下运动的协调障碍。肢体随意运动的幅度及协调发生紊乱,以及不能维持躯体姿势和平衡。但不包括肢体轻度瘫痪时出现的协调障碍、眼肌麻痹所致的随意运动偏斜,视觉障碍所致的随意运动困难以及大脑病变引起的失用症。根据病变部位不同,共济失调可分为四种类型:①深感觉障碍性共济失调;②小脑性共济失调;③前庭迷路性共济失调;④大脑型共济失调。而一般称呼的“共济失调”,多特指小脑性共济失调。
主持人:神经系统的协调包括什么?
李晓红:神经系统的协调和平衡包括:
1.感觉性深感觉向中枢神经系统反映躯体各部位的位置和运动方向。病因有:①周围神经或神经根病;②脊髓亚急性联合变性、颅底畸形、脊髓病、肿瘤;③脑干血管性疾病如梗塞、出血,多发性硬化、肿瘤;④丘脑顶叶通路或顶叶血管性疾病、肿瘤。
2.前庭性前庭系统向心传导平衡信息,引起体位、视线调节和空间定位感觉等的平衡反应。病因有:①迷路炎、前庭神经炎、特发性双侧前庭病;②椎-基底动脉狭窄或闭塞;③天幕下肿瘤。
3.小脑性小脑为运动的调节中枢。这些结构的功能又都是在大脑皮层的统一控制下才能完成的。病因有:①遗传性;②原发性或转移性肿瘤;③血管性如梗死、出血;④炎症性如急性小脑炎、脓肿;⑤中毒如酒、食物、药物、有害气体等;⑥脱髓鞘性;⑦发育不全或不良;⑧遗传性;⑨外伤;⑩钙化;⑾畸形。
4.额叶性病变部位在额叶前部,运动失调部位是对侧。病因有:①肿瘤;②炎症;③血管病。
主持人:行动困难是共济失调的症状吗?
李晓红:了解典型的共济失调症状:
1、共济失调在睁眼时减轻,闭目时加剧,伴有位置觉,震动觉减低或消失。因深感觉障碍下肢重而多见,故站立不稳和步态不稳为主要表现。患者夜间行路困难,洗脸时躯体容易向脸盆方向倾倒(洗脸盆征阳性)。行走时双目注视地面举足过高,步距宽大,踏地过重,状如跨阈,故称跨阈步态。闭目难立征阳性,指鼻试验,跟膝胫试验不正确。
2.前庭性共济失调:因前庭系统损害引起,以平衡障碍为主。特征为静止与运动时均出现平衡障碍。与小脑性共济失调有相同点,如站立时两足基底宽、身体不稳、向侧方或后方倾倒、步行时偏斜等。但一般都有明显眩晕、眼震和前庭功能试验异常等可资鉴别。
3.小脑性共济失调:小脑及其传入传出纤维病变都可引起共济失调,特点是既有躯干的平衡障碍而致站立不稳,也有肢体的共济失调而辨距不良、轮替运动障碍、协调不能、运动起始及终止延迟或连续性障碍。
[page]预防共济失调疾病的方法有哪些?[/page]
预防共济失调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主持人:预防共济失调疾病的方法有哪些?
李晓红:共济失调的康复护理方法主要有:
一、扶物站起:大人可拉脑瘫儿一只手,诱使他从座位过度到双腿成为脆姿的姿势,然后再让他站起来。孩子抓住小床栏杆时家长把双手放在他的掖下支撑站立,逐渐减少帮助,让他自己保持平衡。
二、翻身及爬方法:让患儿趴在地板上,从背后拉他的衣服帮他转动肩膀翻身;让他趴着,将一条浴巾置于胸前,反浴巾两头提起来,保持只让他手和膝部着地,一边和他沿地板慢慢地前进,一边鼓励他;一人帮他移动手臂,另一人帮助交替活动他的脚,帮他用力爬向某一个目标。
三、支撑后背保持坐姿:在自己手臂的支撑下坐起,把它喜欢的物品放在面前引起注意,藉以保持较长时间的坐姿,渐渐减少支撑,最后独坐。
四、行走:脑瘫儿学走路的关键就是要学会移动身体重心,共济失调的生活训练是什么呢?开始拉双手向前走,渐渐过度拉一只手,最后达到自己独走;也可用学步吊带。
五、头的控制:可利用俯卧训练抬头的能力,方法:让孩子趴着,拿一个玩具停在与他的眼睛一般高处,为了让孩子抬头看它,把它一点点的抬高。每天至少俯卧30分钟,以饭后10分钟左右最适宜。
六、对失语病人,坚持由易到难,循序渐进,反复练习,持之以恒的原则。先从病人受损最轻的言语功能着手,如运用姿势性言语,眼神,手势等进行交流。然后再用具体物品,单字,单词,短句进行训练。言语训练时,发音练习要尽早开始。智能训练过程,作业训练应尽早进行。
专家介绍:特聘教授——【李晓红】医术精湛“先进医务工作者”
李晓红(武汉中大脑科研究院主任医师)擅长共济失调相关神经系统疑难杂症的诊治、治疗及康复指导。在脊柱椎管狭窄症、脊椎炎等的微创治疗和共济失调康复训练方面有自己的一套独到见解,独创一套综合头部训练、上肢和手的功能训练、语言训练、抬头康复训练、平衡和协调运动训练、进食训练及步行训练于一体的康复运动来提高疗效,对神经疾病患者的康复研究工作贡献很大,屡次被评为“先进医务工作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