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北陵博士解析避免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

2013-03-28 求医网

  曾有专家指出精神疾病将成为21世纪的流行病!的确我们身边的精神病患者是越来越多了。他们对社会所造成的危害也越来越大了!去买菜吧,广州一个菜市场不是曾发生过一个精神病人拿刀狂砍路人,造成五死七伤的事吗?出个差吧,坐飞机?不行,说不准哪天你就遇上“杨劲松”了,他们要来个劫机你还不玩完了,坐火车?你可得小心旅途精神病,坐你对面那兄弟没准突然就发病了!呆在家里总应该安全了吧,但沈阳不是有精神病人半年内四次放火烧楼吗?被烧死了可不值啊!我们这个社会是越来越不安全了。

  虽然并不是所有的精神病患者都具有攻击性,能够平安地与他人相处,但是我们也应当注意到,不少精神病患者特别是重症精神病患者随时可能给人们带来生命安全和财产安全的威胁,就象一颗散落在人群中的定时炸弹,成为社会中极大的安全隐患。有鉴于此,我们特地采访了深圳精神卫生研究所的高北陵博士和全程心理卫生研究所的程志让所长。请他们向我们介绍有关精神病患者的暴力行为的相关知识,以便我们更好地防范精神病患者的攻击性暴力,减少悲剧地发生。

  问:精神病人常见的攻击性行为的症状

  高北陵博士:凡是具有精神病性症状的病人都有可能出现攻击性行为。特别是患有精神分裂症、偏执性精神病、和情感性精神障碍这三种精神疾病的精神病患者更是容易出现暴力行为的高发人群。而他们常见的攻击性暴力行为的症状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幻听 幻听是指患者听到实际不存在的声音,并且往往听得很清楚,与真实声音无异,因此患者深信不疑。幻听主要又有评论性、命令性和争执性三种症状。评论性幻听是指患者凭空听到某某在评价他,在骂他,虽然某某并不在场,患者也相信自己受到其侮辱而怀恨在心;命令性幻听也是相当危险的一个症状,当声音命令患者去伤害自己或他人时,病情严重的患者很难抗拒。由于声音产生得突然,这种伤害通常也是难以预料的。争执性幻听则是患者听到你总是和他争执,是针对他,想对他不利。

  妄想 妄想是患者坚信不移、毫无根据的荒谬想法。容易引起患者攻击行为的妄想主要有两个,一个是关系妄想,即患者认为周围人的一举一动都是针对他的,邻居无意的关门声或咳嗽,都是在含沙射影地骂他;另一个是被害妄想,认为单位同事,或者邻居、家人,甚至国家机关,单独或勾结在一起迫害他。这两种妄想常常结合在一起,给患者造成一种风声鹤唳、充满敌意的环境,沉浸其中的患者往往会感到紧张、愤怒,走投无路,于是反戈一击,抢先下手伤害其妄想对象。

  扩大型自杀 属于情感性精神障碍的一种,又叫做慈悲杀人。严重抑郁的患者经常有自杀行为,有时,患者担心自己死后亲人受苦,会在自杀前先将亲人杀死,称为扩大型自杀,受害人多是患者的直系亲属。少数情况下,患者多次自杀不成功,萌生歹念,希望通过杀人犯罪后,公安机关会把自己枪毙,这时受害者可能是不相关的陌生人。

  问: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击性行为

  高北陵博士:指出精神病人的攻击一般具有无目的性,别人无意说的话,无意的一个动作,都有可能被认为对他们不利,要害他们,而成为他们的攻击对象。而且他们的发病预测性极差,随时都可能发作,并不需要什么外部原因。

  一些行为紊乱的精神病患者还比较容易辨认出来,但那些妄想、幻听的精神病人则很难分辨。而且精神病患者的攻击对象比较泛化,特别是精神分裂症患者,任何人都有可能成为他们的攻击目标。另外与正常人相比,精神病患者的力气会更大,攻击的手段可能会更加残忍。她还告戒大家说:“不要随便和陌生人争吵,他有可能就是精神病人,可能对你进行攻击。”

  [page]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呢?[/page]

  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呢?

  问:那么我们应该如何避免精神病人的攻击行为呢?

  高北陵博士:首先要理解病人 在与患者的日常接触中,对患者既要看到他们病态心理活动的一面,又要看到他们正常心理活动的一面。既不能根据患者平常表现如常,就忽视其病态心理表现,认为患者是“装病”、“故意捣乱”,而和他们赌气,引起不必要的争执;也不能仅看到其病态心理的一面,过于迁就患者,处处顺从,以至于患者恃病无恐,为所欲为。对待患者时,要尊重、理解他们的心态,对其合理要求,能满足者尽量满足;当要求无理或难以满足时,则要心平气和地解释清楚,不要哄骗患者,否则将使患者产生不信任感。

  其次要注意交流技巧、控制个人情绪  与患者交往时,言语态度要真挚和蔼,避免用高人一等的态度对待他们。不要对病人流露出恐惧或厌恶的表情,以防激惹病人。对有幻觉妄想的病人不要与之争论,企图说服他们,这样做不但毫无结果,甚至可能引火烧身、被卷入其妄想中。与有妄想的患者接触时,不要随便碰触患者的身体,以防被误认为是有意的伤害行为。对有关系妄想的患者,切忌在他面前低声与他人耳语,以免引起其猜疑。

  另外还要善于观察、警惕反常的情感变化和言行 如果仔细观察,通常患者在实施暴力行为前都流露一些蛛丝马迹。例如妄想,患者的妄想多数是逐渐发展的,日常言行中总会有所显现。可有针对性地与患者交谈,争取让他暴露其妄想内容。但注意当患者不愿吐露时,不要坚持询问而引起患者敌意。此时可通过倾听患者的自言自语来收集信息。另外,患者流露的非言语信息也同样重要。如患者突然侧耳倾听,多半说明他有幻听;当患者双目圆睁、表情愤怒、呼吸急促、来回走动时,表明他此刻情绪激动,绝对不要刺激他。而一直恢复很好的患者突然阴郁孤僻、烦躁不安,则说明可能有病情反复,应及时促其就诊。如果确实判定患者有实施暴力的危险,可暂时对他实行保护性约束,用长的软布之类将患者控制。

  问:面对攻击性暴力的紧急应对方法

  高北陵博士:无论如何小心,有时也可能面临精神病人猝不及防的攻击性暴力。这时一定不要慌张,尖声惊叫、奔跑都可能刺激患者;也不要突然或大幅度的动作,避免患者受惊。先以和蔼态度说服患者,接触时应站在他的侧面,尽量在其攻击范围之外,可用温和、但坚定果断的语调询问:“您生气啦!请不要着急,所有问题都是能解决的。请放下手里的东西,咱们坐下来谈一谈好吗?看看能不能找到什么好办法?”先稳定患者的情绪,与此同时,设法求援。切不可独自上前抢夺患者手中的物品。应采取分工合作的办法,由一人在前面吸引其注意力,另有他人从背后将其抱住;或以棉被等物将患者头部蒙住;或从对面向患者面部突然大量泼水,趁其受惊慌乱,将其制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