曹建彪教授介绍胃肠内镜技术

2013-03-28 求医网

  主持人:今天我们非常高兴请到北京军区总医院消化内科曹建彪主任跟我们谈一谈,胃、肠、胆、胰疾病当中到底哪些病可以不开刀治疗。

  主持人:不开刀治疗就是内镜技术吗?那内镜技术都包括哪些内容?

  曹建彪:有一些疾病需要开刀治疗,哪些疾病既要切除掉又不开刀治疗,现在有一项技术就是内镜技术,还有一个是介入技术,这两项技术都有一个共同的特点,就是借助高科技完成过去必须开腹进行的手术治疗。

  主持人:内镜技术和介入技术,这两项技术之间有什么区别?

  曹建彪:内镜技术主要是通过一个管道,深入到人体的腔道,比如消化道疾病可以用胃镜,结肠镜深入到食道、胃、十二指肠还有结肠以及小肠的末端。介入要通过X线,或者是其他的影像学的帮助,来将一些管道或者是手术器械深入到要治疗的区域来进行切割或者是封闭病灶,这些都是我们所说的微创技术。他们的目的都一样,都是要病灶消灭,恢复健康,只不过采用的渠道不一样。过去只能是开腹以后在视野很清楚的情况下进行手术,而通过内镜和通过介入这些技术来完成微创治疗更有一些优势,就是符合现在的美观,不留痕迹,创伤小,恢复快,而且节省费用。

  主持人:对于患者来说是一个非常好的技术。我们说内镜的技术它是有分类的,那它都分哪些内容呢?

  曹建彪:比如说内镜本身就分成硬质和软质,硬质像腹腔镜,还有一些软质镜,就是质地柔软的可以适应人体腔道调整的,比如说十二指肠镜等,包括泌尿系统的。我们目前消化科常用的镜子,特别是内科都是常用软质镜。

主持人:现在就我们医疗发展的条件来说,还是非常提倡内镜治疗技术?

  曹建彪:对,这是医学发展的一个方向,既要消灭病灶,又要不留痕迹,病人痛苦小,这是医生追求的。

  主持人:它的好处在哪里?

  曹建彪:比如说与传统的开刀技术来比较,传统的开刀技术手术前要有很长时间的准备,对病人的心、肺、肾功能有一定的要求,换句话说要能够经受麻醉和长时间手术的煎熬;第三要由有经验的外科医生、麻醉医生和外科护理集体完成。

  对于一些大型的疾病,目前都是采用这样的方法。可是还有一些疾病比如说消化道早期的胃癌,完全可以不用这些烦琐的过程,通过内镜就能完成。

  曹建彪:內镜的优势,第一随时性很强,就是发现病灶马上就可以进行治疗,这是一个方面就是方便性;第二就是对于病人的要求比较低;第三就是组成的这些团队人员比起外科手术要更精炼一些,很少,一个科室就可以完成;第四它的重复性很好,这次手术以后发现问题可以进行二次、三次、后续治疗;而常规的开腹手术多次打开腹腔进行治疗是很难想象的。为了减少重复性,有的外科可能要扩大治疗,带来的痛苦就更大一些,这恰恰是内镜的优势。内镜还有一点最符合现代观念的,就是说它通过腔道进去,在体表不留任何疤痕,完全满足了美学的要求。

  网友:像这种比较微创的手术技术,跟传统的开腹手术相比,费用是什么样的?

  曹建彪:所有微创的技术,包括内镜介入都是一种高科技的产品,高科技的产品可能就有一定的材料,材料费价格可能不菲,但是住院的时间很短,恢复也很快,所以这样两者相比较,可以还要微低于传统的开腹手术。但是也要因人而宜。比如说胆总管结石为例子做取石治疗,费用不超过1万元,手术加上恢复时间也就是3天左右,所以病人一般都能够接受。再比如说胃部的良性病变,以良性的胃息肉为例,做一个治疗仅仅几百块钱,但是要开刀可能要上千、上万,这样比较起来各有不同,但是总体来说内镜治疗不高于常规的开刀手术。

  主持人:那么我们说内镜治疗技术是非常有优势的,到底有哪些疾病适合做内镜治疗呢?

  曹建彪:不同的时期,这样的疾病包括的内容也是不一样的,因为疾病都是发展的。从目前来看,以消化道疾病为例,像食道的隆起性病变,比如说食道早期的癌症,还有晚期的癌症不适合手术的,都可以用内镜治疗,还有食道血管性病变,比如说肝硬化以后食道静脉曲张出血,内镜治疗可以快速准确止血,比常规的要好一些。再往下延伸,像胃部早期肿瘤,胃出血,胃功能性病变也可以用内镜进行治疗。肠道,像结肠息肉可以通过内镜来治疗,如果肿瘤发展以后堵塞了腔道,这也是内镜的一个优势,可以进入腔道,重建消化道通过功能。

  曹建彪:现在发展更加有优势的就是胰胆治疗,以前如果有疾病要开腹治疗,手术时间长,病人术后要带上T型管引流胆汁,T型管要挂在身上很长的时间,这个过程病人痛苦很大,术后恢复很慢,通过十二指肠镜做晚期肿瘤腔道再建只要2、3个小时就可以解决。

  主持人:我们讲内镜技术,实际上可能有一些人适合做,有一些人不适合做,到底哪些人适合做?

  曹建彪:从我们医学的角度来说,这样的疾病是适合去做的,就是通过内镜技术,或者是介入技术可以达到开腹手术治疗的效果,能达到这个效果的才做;第二要预计到这个手术的风险比较小,就是不是冒着非常大的风险,这两种情况都可以做。

  主持人:像有一些内镜技术,比如像ERCP,它是有一定的术后并发症的,能否给我们谈一下内镜它有可能引起哪些并发症呢?

  曹建彪:所谓ERCP就是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这个技术是通过内镜插入一根管子到胰胆管注入造影剂,对B超和CT都难以诊断的管道系统进行很好的显影,有助于诊断。ERCP现在的发展涵盖更深的意义,就是诊断的情况下进行治疗,检查当中如果发现有石头就取石,发现有良性的或者是恶性的病变可以通过放置支架或者是结合别的技术来进行治疗。它的并发症有两种,因为它毕竟是外源性的侵入,从肠道到胆道,可能会逆行带入一些细菌进去,造成感染,这个感染可以用药物进行控制,或者是术前很好的消毒进行预防;第二就是它进入的器官有胰腺,在造影的同时可能对胰腺有一些损伤,造成术后胰腺炎,这也可以通过药物治疗,也可以通过禁食的方法来控制。从副作用来说,它都是可以控制的,发生率比较小的,它的正面作用是是ERCP既做了诊断,同时做了治疗。

  主持人:其他内镜治疗的技术还有哪些可能发生的并发症呢?

  曹建彪:通常发生的并发症包括擦伤,内镜管道对消化道的管壁有擦伤,这是第一个;第二就是感染,有可能造成感染;第三比如内镜检查的时候,病人剧烈恶心,可能会造成出血,这都是它的并发症。一个熟练有经验的医生,加上耐心的服务,都可以把这种并发症降低到最低。也就是说这些都是可以预防,甚至是减少的。

  [page]做胃镜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况有什么很好的改观吗?[/page]

  做胃镜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况有什么很好的改观吗?

  主持人:你刚才也提到了胃镜,我们很多网友都惧怕做胃镜,觉得做胃镜是非常痛苦的事情,现在这种情况有什么很好的改观吗?

  曹建彪:从医生的角度来说能不做胃镜就不做胃镜,我们有其他的检查方法,比如说通过我们的问诊和查体,详细的问诊查体可以帮助诊断;第二可以做上消化道的钡餐,也就是上消化道造影来帮助诊断。

  有一部分人必须做胃镜检查,随着我们现在技术发展,有一种无痛内镜,所谓无痛内镜就是用一个迅速的麻醉方法将病人处于麻醉的状态进行检查和治疗,病人从麻醉到苏醒时间很短,痛苦很小,同时也完成了诊断和治疗,这也是完善内镜检查适应症一个方法和措施,叫做无痛内镜。

  主持人:这种无痛内镜在医院开展多吗?

  曹建彪:应时而需,各个医院可能都开展了这个项目,但是国内国情没有大力开展,如果病人有要求,比如说特别恐惧,这种情况下为了完成检查就得给他安排这种特殊的方法检查。

  网友:内镜技术现在有什么新的进展吗?

  曹建彪:内镜技术现在附加功能越来越多,过去内镜就是诊断用,现在附加了很多治疗的项目,比如说可以增加热的治疗、激光的治疗、氩气的治疗。第二内镜现在清晰度越来越高;第三就是内镜可以做得越来越细;还有一个就是刚才提到有一些人对内镜检查天生就有恐惧,还有内镜对于小肠疾病是困难的检查区域,怎么办?从1999年开始,在以色列的一个导弹专家发明了一个仪器叫胶囊内镜,这种胶囊内镜事实上就是一个小机器人,它的大小就跟一个花生米差不多大,当人从口里咽下去以后,顺着胃肠道,将看到的图象通过微波传到体外的一个装置进行图象重建,这样完成整个消化道的检查。

  曹建彪:所以现在的内镜技术总的来说我觉得是朝三个方面发展,第一功能更全;第二更人文,就是更符合人的情感的要求;第三是更加细腻、清晰,往这三个方向发展。

  主持人:关键还是科技越来越发展,对患者好处就越来越大。

  曹建彪:对。

  网友:我爸爸一直拉肚子,几乎每天都拉,吃药也不见好,这种情况下到底是属于什么样的肠道疾病,曾经做过一次肠镜也没有检查出来什么,但是这种症状已经持续一年了,这是什么样的情况?

  曹建彪:拉肚子也就是腹泻,最常见的原因就是感染性腹泻,就是由于外源性的细菌感染造成的拉肚子,这只要吃一段时间消炎药就可以治疗;还有一种是非感染的,比如说有慢性胰腺炎的病人可以造成慢性腹泻。

  曹建彪:还有一种疾病就是胃肠运动功能障碍,我们叫做肠易激综合症,这些病人可能还跟情绪有关,这就是一种敏感性的体质,就是高敏状态对于任何微小的刺激都起到反映。比如说考试,有的人一听说考试就会拉稀跑肚,过去不太重视,现在就要引起足够的重视,这种疾病肠易激综合症分别有不同的原因。

  曹建彪: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滥用抗生素造成的菌群失调,过去一拉肚子就吃抗菌素,没有了解清楚的情况下吃了很长时间的抗菌素,结果造成结肠里面正常的细菌,比如说大肠杆菌比例失调,就会造成腹泻。还有一些其他特殊性的疾病,包括结核或者是支原体感染,都要到医院检查。这个病人拉肚子背后有很多的背景,要先了解清楚。

  主持人:你刚才说到肠易激综合症,这个病症在人群当中发生率还是挺高的,能介绍一下吗?

  曹建彪:肠易激综合症就是受情绪或者是其他外界刺激引起的排便习惯的改变,比如说过去是排稀便,现在便秘了,或者是过去便秘,现在拉稀,这是排便习惯的改变,或者是排便次数改变,过去一天排一次,现在一天排数次,或者几天排一次,总之排便习惯和排便次数有变化,伴随或者是不伴随腹痛的症状,都考虑是肠易激综合症。当然这个诊断有一个严格的诊断程序,我们国家目前采用的是罗马标准去诊断的。简单地说就是排便的习惯,排便次数的改变,以及排便前后有没有腹痛这种情况,都可以提示是不是有肠易激综合症,这些病人情绪影响很重要。

  主持人:实际上就是一种功能性的疾病?

  曹建彪:对。

  主持人:对于这样的人应该注意哪些东西?

  曹建彪:目前的治疗一个是做心理治疗,因为这些病人通常都是比较敏感,对外界的刺激耐受比较差;第二就是辅助于药物治疗,比如说有腹痛,我可以给你一些药物来缓解你腹痛;第三就是在排便习惯上来进行训练,养成一个定时排便的习惯。这个习惯是一个比较唯一的对他适应的情况是最好的治疗。

  主持人:关键还是在肠胃功能上的调整?

  曹建彪:目前还更强调的是心态的调整,说是功能性的疾病,也有人说是心理性疾病,心理的调整目前看得很重。

来自:搜狐健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