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public/newwap/images/logo.jpg)
2013-03-27 求医网
于作洋谈小儿神经遗传病—小儿抽动症
专家简介:
于作洋,男,卫生部中日友好医院儿科主任医师,北京中医药大学教授,著名儿科专家。现兼任中医药高等教育研究会儿科分会常务理事,学习工作经历:从事儿科临床和教学近三十年,主编医学专著6部,发表医学论文20余篇。
专业特长:对小儿呼吸系统及消化系统疾病的治疗,经验丰富;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等病,颇有研究;尤擅长中医药治疗小儿多发性抽动症(抽动—秽语综合征)、注意力缺陷多动症、遗尿症、儿童慢性咳嗽、哮喘、鼻炎、厌食症、情感交叉摩擦症等疑难病症,疗效显著。
主持人:各位网友大家好!今天有幸邀请到中日友好医院于作洋老师来到我们直播间,与我们探讨小儿多发性抽动症,首先我们邀请于老师给我们做自我介绍,主要谈谈他今天为什么给我们做这个选题,就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
于作洋:各位网友大家好!非常高兴愿意回答大家提的问题。为什么选择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呢?目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目前发病率有增加的趋势。对孩子的危害一个是影响孩子的学习。还有心理问题,所以目前对这个病的关注,家长越来越重视。
所以,我今天主要是想来谈这个问题,当然对呼吸和消化系统,大家关心的问题,也可以随时提问。
主持人:刚刚您提到小儿抽动症也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
于作洋:对,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也叫小儿抽动秽语综合征,以慢性多发性运动型抽动伴有发生性抽动为特点的。一个神经精神性疾病。
目前认为与遗传有一定的关系。[page]一般有什么特点?[/page]
一般有什么特点?
主持人:一般这种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起病的年龄在什么时期,一般有什么特点?
于作洋:小儿多发性抽动症起病年龄在1到21岁。
平均起病年龄一般是6到7岁,就是学龄性的儿童。男性明显多于女性,有人统计,男女之比大约3到4比1。大约90%左右在十岁以前起病。以5到9岁最常见的。
通常有人把21岁以后起病的称为晚发性。或者是成人性的,但是这类的病例报告目前还比较少。
主持人:您刚才说了,男孩子发生的机率发生比较多,这个疾病会有什么特征吗?
于作洋:这个病容易误诊,得眨眼、清嗓子,容易误诊。有的家长认为是坏毛病,有的是眨眼,到眼科看,往往误诊为结膜炎。点了很多眼药,效果也不是很好。或者有些清嗓子,一种清嗓子,当成咽炎来治,或者有些当成一种咳嗽病哮喘来治,我曾经遇到过这些,都误诊了。所以,如果有这方面的问题,建议到儿科看,特别是专科的大夫看一下。免的误诊。
主持人:于老师能不能具体谈一下抽动的特点是怎样的。
于作洋:抽动的特点,运动型抽动跟发生型抽动,分这两种。运动型抽动的特征,一个是突然的,快速的无目的的,不自主的抽动。
是一个重复的肌肉的抽动,抽动的症状往往有一些规律,往往从上到下,也就是先开始头面部,逐渐的发展到肩部的肌肉,再后来包括躯干,然后就是上下肢。它抽动的部位可以是单个部位,也可以是多个部位。抽动的初期表现为是简单的抽动的一些症状。
例如眨眼、扬眉,耸鼻子,噘嘴,耸肩膀,摇头,还有踢腿,垫脚,挺胸,收腹等等,随着时间的推移,这个病可以表现为各种各样比较复杂性的一些抽动。再一种是发生性抽动。同样来讲,发生性抽动也分为简单性抽动跟复杂性的发生抽动。简单的发生性抽动表现为反复发出类似动物的叫声,例如是哼,清嗓子等等各种各样的声音,也就是老百姓说的怪叫,发出怪声。
复杂性抽动,表现为反复发出类似有意义的词语,包括秽语,就是说脏话。
重复语言,一句话重复来重复去地简单的字重复来重复去。发生性抽动是小儿多发性抽动症主要的诊断依据之一。必须有发生性抽动才可以诊断为这个病。抽动的形式也可以改变,也可以从一种形式转变为另一种形式,抽动的症状频度强度在病程当中,呈波动性特征,也就是忽好忽坏,今天可能好一些,明天可能加重一些。它的症状也可以新的症状代替旧的症状,先有眨眼,然后变成耸肩膀之类的,摇头、点头,新的症状可以代替旧的症状。[page]这两个病有什么不同呢?[/page]
这两个病有什么不同呢?
主持人:刚才我们看了抽动的特点,我觉得跟多动症有点相似,这两个病有什么不同呢?
于作洋:这个病,目前好多家长比较模糊的一个概念。以为抽动症就是多动症。或者认为孩子动作多就是抽动,这是不对的。
多动症也就是通常老百姓说的,实际上就是儿童注意力缺陷多动综合症。没有抽动的表现。它主要表现为注意力的缺陷,跟学习时小动作比较多。而小儿多发性抽动症,可以表现儿童多动症的一些表现,例如注意力不集中,学习困难,多动,这些有多动症的表现,也就是可以合并多动症。所以是两种完全不同的疾病。
治疗也完全不一样,所以如果怀疑自己的孩子得了这种病以后,最好到医院的耳科或者是耳科的专病医生确诊。
主持人:据说感冒也会引起抽动综合症,除了感冒以外,其他还有什么诱引,引发海德患这种抽动性综合症呢?
于作洋:抽动秽语综合症,最常见就是眨眼睛,往往玩游戏,玩电脑,也就是用眼睛比较多的时候诱发。或者是感冒的时候,感冒以后出现的抽动症状,眨眼,清嗓子这些。
使这个抽动症状加重的因素有哪些呢?一个是精神紧张,焦虑,情绪的低落,生气,惊吓,过度的兴奋,过度的疲劳等等这些比较常见。
第二种社交场合,人多的时候,被人注意或者被人提醒的时候,或者是在就医的时候,抽动可以明显加重。
第三种伴有躯体感染性疾病。例如感冒发烧的时候,抽动会出现加重。
第四种突然停药,这个时候抽动症状会加重。
这种小儿抽动症可能出现哪些行为问题呢?
主持人:这种小儿抽动症可能出现哪些行为问题呢?
于作洋:抽动综合症可能出现一些行为问题,其程度轻重不一。
表现的形式也是多样的。轻者表现为躁动不安。过度的敏感。易激惹或者行为的退缩。
重者表现为强迫障碍,强迫障碍例如孩子们反复的洗手,有洁癖,老是强迫自己。再就是注意缺陷多动障碍。学习困难,睡眠障碍,情绪障碍,甚至有些会出现自伤行为和品行障碍。品行障碍就是孩子出去惹事。这些患儿的行为,增加疾病的复杂性和严重性,可以影响患儿的学习,社会适应能力,以及个性和心理品质的健康发展。从而给治疗带来很大的困难。
这也同时是家长很关注的一个问题。
主持人:怎样才能诊断出这个孩子就得了小儿得了多发性的抽动症呢?
于作洋:目前关于这个病的诊断还是主要靠临床症状来诊断。没有一个明确的客观的实验室检查或者是辅助检查的诊断指标。头颅CT和脑电图的检查,表现都是非特意性的检查,或者表现为正常,只是作为排除技术技术性疾病的时候,对于诊断主要还是技术性疾病。这个诊断有这么三条,第一个是21岁以前发病,第二条是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的不自如的运动型抽动。一种或者多种发生性抽动,第三条是抽动缺乏其他医学的解释。和病情要超过一年,这里需要强调的是,发生性抽动对于本病的诊断是必须的。
秽语在诊断当中,则不是必须的。那么大约有1/3的患者可以有秽语。所以来讲,原来这个名字叫做抽动秽语综合症,现在由于有了秽语这个字,家长比较忌讳,所以倾向于小儿多发性抽动症。[page]怎样治疗会比较好呢?[/page]
怎样治疗会比较好呢?
主持人:怎样治疗会比较好呢?
于作洋:目前这些病的治疗,西医的办法就是有这么几大类。多巴胺DZ受体阻制剂,包括氟哌啶醇,第一种是氟哌啶醇对抽动症状治疗效果比较好。方法是治疗这个病的首选药。它有效率在70%到80%左右,一天剂量在1到12个毫克。一般是每日两次,一般可以从每次0.5毫克,两到三天,增加0.5毫克的速度,逐渐怎么剂量。调整至症状控制以后,又没有明显的副作用为止。
如果是出现了副作用的时间,应该暂缓加药,等到副作用减轻或者消失以后再调整剂量。治疗的时间一般要维持一到两年。需要注意的是减药和撤药的过程要慢,若减药后症状又出现了,必须继续维持治疗。
但是氟哌啶醇它的缺点是副作用比较大,主要表现在锥体外系的症状,如急性肌张力障碍,类帕金森综合症和静坐不能,这个往往是造成中断治疗的主要作用。
常发生用药的初期或药物增加过快,或者是药物剂量过大的时候,减缓加药或者降低剂量能够减轻锥体外系的症状,或者是同时服用一种药叫做安坦。也就是盐酸苯海所能对抗这种副作用,每天2次,每次0.5到10mg,镇静作用也是比较常见的副作用,表现为上课嗜睡,活动减少,以及认知的迟钝。迟发生性运动障碍是长期适用氟哌啶醇后副作用,出现以后,要立即停药。在长期用药的病例要注意观察有无这一副作用,为了避免这种现象,在使用氟哌啶醇时,不要一开始就常规合用盐酸苯海索,或者长期合用,因为后者可以掩盖持发性运动障碍的表现。
第二种药是哌咪清,作用类似于氟哌啶醇。治疗有效率大约60%到70%。日剂量大约3到6毫克。每日口服1次,开始剂量为0.5到10毫克。副作用与氟哌啶醇类似,有镇静作用,锥体外系副作用,认知迟钝相对较轻,心脏副作用较氟哌啶醇大,可能引起心电节律的变化,因此,该药的可接受性比氟哌啶醇强,但治疗前后需做心电图检查。
第三种药泰必利,它的治疗效果比氟哌啶醇差,起效较慢,往往开始有效,治疗一段时间后效果降低。它的优点是副作用轻,易于被家长接受,对于症状较轻和病程较短的病例,可以首先使用该药,日剂量为0.1到0.3毫克,分两到三次口服。
主持人:各位网友我们的访谈就要结束了,非常感谢各位网友!请继续关注我们明天的访谈。
(转自搜狐母婴)